我國電商的特點的便宜和便捷,便宜這點一開始就是,便捷這點如今很多平臺都能做到次日達,對消費者來說,比逛超市的還要節省時間。 但電商也存在一個嚴重的缺點——便宜和品質穩定(只需要穩定,不強求高品質)往往不能同時兼顧,特價東西看著便宜,但買到殘次品甚至假貨的概率不低。一些品牌和網店雖然能做到品質保障,但...
回答于 2025-01-03 12:59
就說我家門口的大潤發,好歹也是我們這兒五公里內的第一個大型超市,地理位置特別好,停車也充足,一度是周邊七八個小區居民購物的第一選擇。 但漸漸的,可能就是因為不愁客源,又想節省開支,超市服務人員越來越少,經常你想買點啥想找個人問問,你根本就找不著人。 人工結賬通道有二十來個,但是就開倆,兩個老太太...
回答于 2025-01-03 12:57
超市本來就是老年人更喜歡去,他們卻推行自助結賬。 年輕人都網購了,老年人到了超市還要學習自助結賬。 所以阿里是故意的。把超市干趴下,讓所有人都去淘寶購物。 就像當初,阿里投資共享單車,也只不過把它作為流量入口培養客戶使用支付寶的習慣而已。至于共享單車本身,誰在乎? 最后的結果是線下的買家不進...
回答于 2025-01-03 12:56
實體超市在2016后其實普遍已經開始采取策略應對電商沖擊了。 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減少開店面積,增加生鮮商品的比例。 減少面積,其實就是把和電商形成競爭關系的標品和快消品、電器減少,甚至于只做1-2款。 增加生鮮商品甚至于美食檔口,核心就是電商做不到新鮮。 這期間,原來的標準超市1萬多方,現在減少到50...
回答于 2025-01-03 12:54
員工流動性變大,績效做不好,改革做不好就干人,這是阿里巴巴所謂的“擁抱變化”。 線下實體店頻繁爆出以次充好,賣不新鮮肉,等等,完全把大潤發早期的好人緣敗了個精光。 阿里巴巴對員工的苛刻,是從淘寶基因就開始了。 所謂996是福報,可是從馬云嘴里說出來的。 這些在互聯網領域可能好用,但是實體服務行業...
回答于 2025-01-03 12:53
作為從臺灣起家的大潤發,早期在國內是非常受熱捧的。 但不得不承認,電商,是這種類型,尤其是大城市超市最毀滅型的打擊。 不僅沃爾瑪頻繁關店,就連家樂福也退出了中國市場。 大潤發和這2家有一樣的特點:就是單店規模較大。 單店規模大, 為啥容易倒,因為它受電商影響最大。 電商沖擊最大的是超市里的標...
回答于 2025-01-03 12:52
相比過去幾年將近228億港元的投入,這次出售肯定是虧本買賣。 但看待“虧損”要換個邏輯,目前的價位出售,可以為阿里帶來一筆可觀的現金流,為其核心主業提供支撐,在當前的商業環境下,現金比“重資產”更加重要,更能產生價值。 因此說是損失,倒不如說是“現金流的補充”,不僅能夠甩掉包袱,還能改善財務狀況。 也...
回答于 2025-01-03 12:51
主要是因為阿里的“新零售”概念在過去將近十年時間里逐步被證偽。 “新零售”是阿里2016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理念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進而促成“零售市場大統一”。 可惜的是,線上、線下的消費邏輯和消費者訴求并不一致,線下實體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還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所謂“逛商場、逛超市”里面的...
回答于 2025-01-03 12:50
手機點餐是服務員效率高了,但是我要操作半天,餐館還好說,點個肯德基華萊士蜜雪冰城還不能直接驗券,得進入小程序自己核銷,本來一個截圖掃一下完事,結果往往到店了,站那核銷好一會,有一次我在那核銷,后面一個年長的人拿的是截圖,服務員讓他核銷,他不會,服務員一看是截圖直接就掃了,氣的我和服務員吵了一架,擦,...
回答于 2025-01-03 11:50
你講這么多,關鍵還講的不對。阿里通過做這么多降低運營成本的事情,在你嘴里它反而盈利下降了,你還覺得它沒問題?你縱向比對的樣子不覺得很像刻舟求劍么?只和二三十年前的經營和行業狀況比?那你怎么不拿十年前的房地產行業和現在的房地產比?真是搞笑。 做生意不看當前的市場環境和競對,反而念叨起當年的榮光,哪個巨...
回答于 2025-01-03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