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從臺灣起家的大潤發,早期在國內是非常受熱捧的。
但不得不承認,電商,是這種類型,尤其是大城市超市最毀滅型的打擊。
不僅沃爾瑪頻繁關店,就連家樂福也退出了中國市場。
大潤發和這2家有一樣的特點:就是單店規模較大。
單店規模大, 為啥容易倒,因為它受電商影響最大。
電商沖擊最大的是超市里的標品和快消品。
這些商品在一萬平米以上的超市占比是最高的。
普遍的特點就是顧客 對價格敏感,且不著急使用,和新鮮無關。
很多顧客的選擇會是在實體超市看看實物,然后去淘寶、京東比個價,最后再去京東下單直接購買。
所以,電商第一波沖擊最大的就是這些面積較大,且分布在一二線城市的大型超市。
為啥說分布在一二線城市更容易沖擊呢?
因為電商物流。
一線城市,京東基本可以實現早上10點下單,晚上送貨到家,淘寶也基本上隔天能到貨。你買瓶醬油,不在乎等一天。
可是四、五線城市,物流早期沒有那么發達,這也是為啥最早的時候,電商對小城市反而沖擊不大。這其實就給了類似胖東來這樣的小城市超市喘息之機。
這是電商的第一波沖擊。
沒有來的及調整的超市大部分在第一輪就被打趴下了。
比如說家樂福,人人樂,包括了大潤發。
于是大潤發就把自己賣給了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想法是這樣的,我淘寶既然能干掉你,那自然也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結合,打通1公里生活圈,實現自己生意的全線上線下鏈條。
這個想法是很宏偉的,想想如果實現,也是很激動,這意味著阿里巴巴無處不在了。
但現實很骨感,最終現實證明,阿里巴巴不具備線下基因。
的確,把線下結合到線上,阿里巴巴做了很多突破。
比如說也開發了大潤發的線上app,學習盒馬鮮生,也可以直接下單,送貨上門等等,從便捷性的角度,大潤發做了很多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