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為阿里的“新零售”概念在過去將近十年時間里逐步被證偽。
“新零售”是阿里2016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理念就是“線上線下一體化”,進而促成“零售市場大統一”。
可惜的是,線上、線下的消費邏輯和消費者訴求并不一致,線下實體不僅可以滿足消費者的購物需求,還能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所謂“逛商場、逛超市”里面的“逛”字尤為重要,有煙火氣。
新零售則消解了“逛”的概念,同樣也消解了煙火氣。因此阿里的新零售戰略(以盒馬為代表)實施過程當中并不順利。
再加上近兩年消費需求并不如過去幾年那么旺盛,線上零售屬于輕資產業務,尚能壓縮成本;但是線下零售大多是“重資產模式”,沒有壓縮成本的空間,一旦消費需求跟不上,虧損就在一線之間。
從銀泰百貨到大潤發再到友商投資的永輝超市,這些實體零售全部背靠大樹,卻也逃不過“連年虧損”的命運。
(大潤發剛剛扭虧,前途并不明朗。高鑫零售發布的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2025財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報告期內高鑫零售集團共實現營收340.08億,同比357.68億下降2.96%,相對年度13.3%的營收下降,降幅有收窄;歸屬公司股東凈利潤2.06億,同比-3.59億提升157.4%,終于實現扭虧。)
所以,對于阿里來說,割肉離場,及時止損,是唯一維持“體面”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