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論上講,一款導彈想要做到全球覆蓋必須達到2萬公里的射程,因為地球周長為4萬公里。但是各國為什么不研發全球覆蓋的彈道導彈呢?其實說白了還是需求問題,畢竟武器的設計都是跟著需求走。從...
從理論上講,一款導彈想要做到全球覆蓋必須達到2萬公里的射程,因為地球周長為4萬公里。但是各國為什么不研發全球覆蓋的彈道導彈呢?其實說白了還是需求問題,畢竟武器的設計都是跟著需求走。從目前的世界軍事的形勢來看,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全部位于北半球,而具備洲際核武器投送能力的也只是五大常任理事國。而南半球所有國家都不具備這個能力,南極洲荒無人煙,而南美洲也沒有軍事強國和戰略核力量。也就是說南極洲和南美都不需要做到覆蓋,所以這個2萬公里的無死角投送其實沒有太大意義,1.6萬公里以內已經可以做到戰略對抗了。
把地球看做一個球體,通過地面上任意兩點和地心做一平面,平面與地球表面相交看到的圓周就是大圓。兩點之間的大圓劣弧線是兩點在地面上的最短距離。沿著這一段大圓弧線航行時的航線稱為大圓航線。由于大圓航線是兩點之間的最短航線,故有時稱為最經濟航線。
既然北半球的五大常任理事國要做到“相互摧毀”,我們還要引入一個基本的地理概念——緯線圈。我們所指的2萬公里地球周長是指赤道周長,也就是0度緯線圈。但是隨著緯度的升高緯線圈的半徑和大圓航線周長是越來越小的,北緯30度發射,大圓航線已經縮小到3.4萬公里,而北緯60度大圓航線則只有2萬公里。也就是說北半球國家的對抗根本用不到2萬公里的射程。
所以對于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問題,全球覆蓋不是說不能實現,只是有沒有必要實現。射程增大意味著導彈重量和體積也要增大,這會影響機動性和有效載荷重量。所以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展還是在打擊需求、有效載荷、機動性等方面尋找一個平衡點,只要夠用即可。
ps:補充修改了一下,有朋友說我的描述周長不清晰,其實應該是大圓航線的距離。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