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年,劉備幫助徐州牧陶謙擊敗了來犯的曹操,隨后駐扎在小沛。在這里,他遇到了小家碧玉甘氏,她是一個聰明伶俐、溫柔體貼的女孩。劉備與甘氏相處得非常愉快,兩人很快墜入了愛河。但是,由于...
194年,劉備幫助徐州牧陶謙擊敗了來犯的曹操,隨后駐扎在小沛。在這里,他遇到了小家碧玉甘氏,她是一個聰明伶俐、溫柔體貼的女孩。劉備與甘氏相處得非常愉快,兩人很快墜入了愛河。但是,由于劉備此前多次喪偶,他出于迷信心理沒有娶甘氏為妻,而是納為妾室。但是,甘氏并沒有因此而放棄,她實際上主持著劉家后院的工作,為劉備和他的家人提供了無微不至的照顧。

然而,命運卻對甘夫人不太公平。
196年,劉備被曹操表奏為鎮東將軍,在袁術的北上入侵中首當其沖。在劉備率部抵抗袁術時,呂布趁虛偷襲小沛,甘夫人被俘虜。這是甘氏第一次陷入了危險之中,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重見劉備和自己的家人。后來,劉備收拾殘兵,向呂布求和,呂布歸還了小沛和劉備的老婆。但是,不久之后,劉備又受曹操慫恿,奪取了呂布的黃金,呂布一怒之下又攻陷了小沛,甘夫人再次被俘。這一次,她的處境比上一次更加危險,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再次逃脫困境。
然而,命運再次眷顧了甘夫人。在擊敗呂布之后,劉備終于得到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期。
207年,他落腳在了荊州,這里成為了他的家。在這里,他得到了諸葛亮的幫助,向著他的夢想邁進了一步。而甘夫人也開始重新享受生活的美好。在婚后的第13年,她生下了一個男孩,這個孩子被取名為阿斗。
阿斗出生的那一年,劉備收養了荊州人寇封,改名為劉封。為了讓家族關系更加整齊,阿斗也被改名為劉禪。這個名字中,包含著上古時期政治純真年代的記憶。據說,甘夫人夢到自己吞下了北斗七星,因此給這個孩子取名叫阿斗,寄托了對他的美好期望。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的外貌“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根據《拾遺記》,甘夫人“玉質柔肌,態媚容冶”。如果遺傳沒有“正正得負”,阿斗一定是一個胳膊長、耳朵大、皮膚白的可愛寶寶。
關于阿斗的可愛喜人,從一個側面也可以證明:幾年后,已經嫁給劉備的東吳孫夫人,在要回娘家時還不忘帶上5歲的阿斗(《三國志·蜀書·趙云傳》),這恐怕不是綁架人質能解釋的。
甘夫人生前離世,讓劉備獨自帶著年幼的阿斗,經歷了一段顛沛流離的日子。
長坂坡之戰后,劉備再次拋棄了阿斗和甘夫人的親人們,這讓阿斗的童年變得更加不容易。
雖然阿斗后來與繼母相處得不錯,但在阿斗5歲時又經歷了離別,再后來又被劉備重遇。
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他的兒子劉禪成為了王世子。但是,僅僅一年后,劉封就因為荊州失守而被賜死。劉封和劉禪長期共事,孟達曾說:“自立阿斗為太子以來,有識之士相為寒心。”這是因為劉封經驗和才干豐富,而劉禪相對較為年輕和缺乏經驗。
盡管這樣,劉備還是決定讓劉禪繼承自己的王位。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避免像曹魏和東吳那樣的繼承人危機。這是因為在曹魏和東吳,繼承人問題經常引發政治動蕩和內亂。劉備為了避免這一問題,選擇讓劉禪繼承自己的王位。
223年,劉備在白帝城托孤之后,17歲的劉禪順利地即位為蜀漢第二代君主。盡管他相對年輕和缺乏經驗,但是在諸葛亮等其他賢臣的幫助下,他能夠穩定地掌握政權,并且為蜀漢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諸葛亮的眼中,劉禪的人品非常優秀。
18歲的劉禪在諸葛亮的評價中被稱作“天資仁敏,愛德下士”。這一評價并不是為了阿諛或者客套,而是真實反映了劉禪的性格特點。相比之下,諸葛亮在評價自己的親侄子諸葛恪時,給出了不太樂觀的評價,直言說他性情疏闊、難堪大任。諸葛恪最終的命運也證明了諸葛亮的判斷。

盡管劉禪的天賦并不出眾,但他在團結人心方面具有很強的天賦,這一點也體現了他父親的風范。例如,在諸葛亮去世后,有人認為劉禪可能會覺得被諸葛丞相長期管教很壓抑,于是投機分子李邈上書說諸葛亮的壞話,結果被劉禪處死。這顯示了劉禪在位期間的強硬態度。在魏國高平陵政變之后,夏侯霸來投降蜀漢,劉禪派人到大山里接來迷路的夏侯霸,并拜他為車騎將軍,這也顯示了劉禪的明智和果斷。
劉禪執政的41年里,沒有像曹叡一樣大興土木,也沒有像孫皓一樣濫殺無辜,他可以算得上是個非常厚道的人。他繼承了父親的創業遺志,肩負著托孤的重任。諸葛亮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劉禪身上,認為他是繼承蜀漢基業的最佳人選。成都北面的射山上,曾經有阿斗學習射箭的身影,諸葛丞相一字一句地手抄了《韓非子》竹簡,留下了阿斗認真學習的筆跡。創業難,守業更難,被給予厚望的劉禪按部就班地茁壯成長著。
劉禪雖然資質一般,但他的人品優秀,具有很強的團結人心的能力。他在執政期間表現出的明智和果斷也得到了人們的贊賞。他承襲了父親的創業遺志,盡力守護著蜀漢的基業。他的成長歷程也體現出了諸葛亮對他的高度重視和期望。
劉禪繼位后的頭11年,蜀漢時期南方發生了叛亂,東吳也與蜀漢重修舊好。盡管并非劉禪親自操辦,但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位偉大的丞相頂著天塌下來的壓力,為蜀漢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對蜀漢的發展以及劉禪的培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234年,諸葛亮病逝于渭水之濱的五丈原。這個時候,27歲的劉禪必須獨自面對他的使命。他需要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帶領蜀漢走向更加繁榮昌盛的未來。
在“后諸葛亮時代”,劉禪非常信任蔣琬和費祎,他們是他最親密的顧問和朋友。對于總是給自己添堵、妨礙自己熱愛生活的董允,劉禪仍然委以重任。對于姜維的北伐,劉禪是堅定的支持者。他非常欣賞蜀漢的英杰,不斷地傳揚他們的事跡,讓更多的人了解到蜀漢的輝煌歷史。
在位的最后3年中,劉禪做了一些讓人們深思的事情。他追贈了謚號給“五虎將”和龐統等蜀漢名將名臣,表達了對這些英雄的敬意和感激。他還為諸葛亮立了廟,紀念他對蜀漢的貢獻和犧牲。這些舉動仿佛是要準備給蜀漢創業史蓋棺定論了。
從蜀漢的興起到諸葛亮的去世,劉禪經歷了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時期。然而,隨著蜀漢的國運逐漸走下坡路,劉禪是否感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破滅呢?
諸葛亮當年提出的“跨有荊益”、從兩路進攻的戰略,是蜀漢能夠在三國時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這個戰略在實施過程中遭遇了重重困難,最終只能勉強維持住局面。在這個過程中,諸葛亮的才華和毅力無疑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漢的局勢開始急轉直下。
劉禪當年繼位,本應是接過諸葛亮的遺志,繼續推動蜀漢的發展。然而,劉禪的個性卻并不適合這個時代的需要。他常常隨波逐流,不思進取,忽略國家大事,導致蜀漢的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都出現了嚴重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禍國殃民的宦官黃皓開始嶄露頭角。盡管他在政治上沒有什么真正的才能,但是他卻能夠利用劉禪的懦弱和無知來掌握實際的權力。在黃皓的帶領下,蜀漢的政治日益黑暗,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生活幾乎陷入了絕境。
面對這一切,劉禪選擇了逃避。他常常神出鬼沒,不愿意參加正式的活動,也不愿意聽取忠臣的建議。在他的眼中,似乎只有享樂和逃避才是生活的真諦。這樣的態度不僅讓許多忠臣感到失望,也讓整個蜀漢的前途變得黯淡無光。
在歷史的長河中,劉禪或許只是一個平庸的君主。然而,他執政期間的種種問題,卻給蜀漢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如果他能夠更加勇敢和果斷,或許蜀漢的歷史會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蜀漢的年號紛繁更替,劉禪在位期間多次大赦,但是這些舉措無法補充蜀漢的兵源,國力逐漸衰弱,難以支撐三足鼎立的局面。
260年,薛珝到蜀國買馬,他眼中的成都已經變得破敗不堪,劉禪卻沒有認識到危險的迫近,國家逐漸陷入絕境。
對于益州本土人來說,劉備集團的政治理想是他們無法負擔的沉重負擔。當鄧艾率領奇兵伐蜀的時候,土生土長的光祿大夫譙周認為逃亡和戰斗都無法獲勝,投降是唯一的出路。劉禪聽從了譙周的建議,帶著60多名大臣,把自己綁起來,載著棺材,主動向鄧艾投降。這個決定充滿了勇氣和智慧,也對蜀漢國家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投降并不意味著失敗,而是在絕境中尋找生機。劉禪和譙周的決定,得到了鄧艾將軍的欣賞和贊賞。他們的勇氣和智慧,換來了蜀漢國家的生存和百姓的安定。這一歷史事件,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勇氣、智慧和決斷力都是成功的關鍵。
劉禪的投降書,更是感人至深。他們把糧食留在田地,官府和國庫完好無損,百姓仍在耕作,窗外草長鶯飛。投降書傳達出一種深刻的民族精神,即便國家陷入了絕境,也要保全百姓的生命和財產,保持尊嚴和自尊心。
先輩的事業至此灰飛煙滅,但起碼人還在吧?
?“將士正欲死戰,奈何陛下先降?”元初詩人陳世崇凝練地概括了蜀漢最后的抵抗:“孔明之子瞻、孫尚戰死,張飛之孫遵,趙云次子廣亦戰死,北平王諶哭于昭烈廟,先殺妻子乃自殺,魏以蜀宮人賜將士,李昭儀不辱自殺”。不僅事業灰飛煙滅,英杰后人也都玉石俱焚。
?連本可以得到保全的成都也在劫難逃。還希望“國家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的姜維,想與滅蜀的鐘會發起兵變,結果三敗俱傷,謀劃者被陰謀反噬,鄧艾、鐘會、姜維皆死,成都終究沒能躲過兵燹之災。
?陳壽稱劉禪是“素絲”,是近朱則赤近墨則黑的一張白紙,可以說非常恰當。裴松之認為,劉禪是中下等水平,他個人的存亡,和國家興亡無關(“劉禪凡下之主,費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無關于興喪”)。對劉禪來說,天下蒼生有我沒我都一樣,但命是自己的,要好好愛護。
?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的苦心教導,終究變成一語成讖。知易行難,雖然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劉禪以一種苦澀的方式,實現了諸葛亮《出師表》中“還于舊都”的理想,被鄧艾押送到了洛陽。好在人沒事兒。
據《漢晉春秋》的記載,劉禪的人生經歷中有三次引起后人關注的歷史事件。
第一次是在宴會上,司馬昭安排了一場蜀地節目,蜀漢舊臣看了節目后潸然淚下,只有劉禪不以為意。司馬昭因此發表了著名的言論:“這個人真是太冷酷了,就算是諸葛亮也扶不起來,更何況姜維呢?”
第二次是在一次對話中,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懷念蜀漢時期的生活,劉禪回答道:“此間樂,不思蜀。”這個回答被認為是劉禪自私、無情的表現,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滿和爭議。
第三次是在一次建議中,曾經在蜀漢擔任秘書令的郤正建議劉禪在面對司馬昭的時候哭著說:“我的先人都安葬在蜀地,每天都想念他們。”劉禪在之后的對話中果然按照這個建議回答了司馬昭的問題,但是被司馬昭識破了。劉禪因此感到有些尷尬,但在場的人卻因為他的老實和幽默感而對他更加親近。
這些事件反映了劉禪的性格和處境,他的冷靜和不動聲色,讓人們無法看穿他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他的幽默和老實,卻讓人們不由自主地對他產生好感。
劉禪在寄人籬下的日子里度過了余生,他沒有再經歷什么大風大浪,但也沒有太多的歡樂和驚喜。
他最終以65歲的高齡離世,留下了一個深深被人們懷念的形象。劉禪的智商和情商雖然不高,但他的表現卻令人感動。他沒有在司馬昭的試探中失態,而是以幽默和老實的態度應對,展現了自己的平庸卻也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
劉禪的表演可以分為三層境界。
第一層是心懷故國但不露聲色,這種表現雖然感人卻無法打動司馬昭這樣韜光養晦的人。
第二層是黯然神傷卻坦坦蕩蕩,這種表現讓劉禪更加接近自己的內心世界,但并未讓司馬昭感到驚訝。
第三層是當空心人,隨心所欲不逾矩,這種表現讓人們看到了劉禪的真實自我,也讓他成為了一個活寶。
三國時期是一個群星璀璨、壯麗悲愴的時代,但劉禪基本上沒有參與到這場歷史的演繹中。他的平庸和低下的氣節,讓人們對他不敢唾罵,只能對他仰天嘆息。但如果沒有他這個拖油瓶,趙云的七進七出救誰?如果沒有他這個“扶不起來”的阿斗,諸葛亮又怎能“長使英雄淚滿襟”?
后人很難不對劉禪報以“理解之同情”,畢竟正是透過這個以“活著”為最高目標的平庸心靈,人們才能看清三國英雄偉岸的身影,正是這種平庸使得悲壯史詩得以成立。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