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盧旺達依舊貧窮,但你走在基加利的街頭,會發現街道干凈得讓人懷疑人生。
這里的街道潔凈得像剛剛擦過,蜿蜒的公路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真是美得讓人流口水。
而且,盧旺達可是“禁塑先鋒”...
雖然盧旺達依舊貧窮,但你走在基加利的街頭,會發現街道干凈得讓人懷疑人生。
這里的街道潔凈得像剛剛擦過,蜿蜒的公路在青山綠水的襯托下,真是美得讓人流口水。
而且,盧旺達可是“禁塑先鋒”,過海關時,如果你的行李里有塑料袋,那是要被沒收和罰款的。
正因如此,盧旺達的環境保持得特別好,走在街上,幾乎看不到白色垃圾。
這一政策的執行力度,真是讓人佩服,想想咱們國內的垃圾分類政策,簡直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環境優美、安全得不像話,這樣的國家在世界其他地方或許司空見慣,但放在非洲,簡直就是奇跡。
在盧旺達,四周山丘環繞,這里被稱作“千山之國”。
這里的氣候,雨季時雨水充沛,干濕季節分明,晝夜溫差大得讓你覺得晚上像是回到了北國,稍微涼意襲來,誰都能感受到一絲寒冷的問候。
雖然盧旺達可耕種的面積屈指可數,僅185萬公頃,但大部分人仍舊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作。
農民們像是上了發條的機器人,80%的人口依靠農業生存,誰讓這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呢?
然而,回望內戰結束時的盧旺達,真是讓人心疼:幾乎40%的孩子未滿14歲,成年勞動力幾乎歸零,經濟更是慘不忍睹,整個國家就像隨時要崩潰的樓房,搖搖欲墜。
可有趣的是,這種“死去”的感覺并沒有持續太久,二十年后,盧旺達竟然不但沒倒下,反而像坐火箭一樣直沖云霄,贏得世界的矚目。
而這一切,多虧了中國的援助。
盧旺達在浴火重生的過程中,借助中國的經驗與支持,迅速完成了經濟重建。
無論是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其他各個方面,盧旺達人可謂是“臨摹大師”,學得有模有樣。
盧旺達的“逆襲”,離不開中國的指導與援助。
在卡加梅總統的帶領下,盧旺達緊緊抓住了學習的機會,積極向中國取經。
中國農業專家無償幫助當地農民,提供優質種子,開展技術培訓,教他們種水稻、旱稻、蘑菇等。
說真的,這簡直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典范。
基建方面,中國的貢獻更是不容小覷。
修建了盧旺達70%的正規公路,至今仍有一條“非洲樣板公路”矗立于此,吸引了無數眼球。
另外,中國還援助了許多工廠、學校、醫院、體育場,甚至外交部大樓。
現在,盧旺達有大約三千名中國人在這里忙碌,主要集中在基加利,干的都是工程承包、房屋建筑等活兒,簡直就是“東南亞的建設者”。
回想起盧旺達國家解放25周年的閱兵典禮,軍人們在中國教官的指導下,邁著正步,齊聲喊著口號,簡直就是把中國的軍隊精神傳承了過來,可見,中國在盧旺達的地位有多重要。
這幾年,盧旺達的人均GDP也在不斷攀升。
2022年達到了909美元,2020年時為797.9美元,而1994年的時候僅為127美元,想想這27年的變化,盧旺達經濟簡直是飛起來了。
面積僅2.6萬平方公里的小國,竟然是近二十年來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
連世界銀行都為它豎起大拇指,營商環境排名非洲第一、全球第29名,光這一點,已經夠讓許多國家羨慕嫉妒恨了。
在街頭,你會發現隨處可見的中國商品,或者是當地人模仿中國工藝的產品。
曾幾何時,盧旺達人對蘑菇敬而遠之,覺得那玩意兒有毒。
可在中國人的帶動下,他們開始種植蘑菇,不僅開始吃上了新鮮的蘑菇,還因種植蘑菇賺了不少錢,生活水平提高得飛快。
盧旺達的華人生活:
說到盧旺達,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非洲小國”,然后就是對那里的“臟亂差”刻板印象。
然而,親身體驗過后,你才會發現,這里簡直是另一個天地。
跟著中國的“援建大軍”,不少華人紛紛涌入盧旺達,投資創業,形成了一個別開生面的“華人圈”。
就像我一個老鄉說的:“在這里生活久了,容易變懶!”這話說得一點不假。
想象一下,走出超市就能看到專門幫你提菜的“提菜工”,收費也不過幾塊錢人民幣,這樣的日子誰不想過呢?
隨著華人數量的增加,當地催生了不少新興行業。
每當我們回到家中,總能看到家里的保姆在忙前忙后,做飯、洗衣、拖地樣樣精通,幾百塊人民幣的月薪對于我們來說,簡直是“花錢買懶”。
可想而知,生活在這里,懶惰的基因真是要加速突變!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