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他首先是一家以智能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消費電子及智能制造公司。
說人話就是一家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制造公司。
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還有另幾種公司他們的業務是不...
小米他首先是一家以智能手機、智能硬件和IoT平臺為核心的消費電子及智能制造公司。
說人話就是一家直接面對消費者的制造公司。
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因為還有另幾種公司他們的業務是不同的。
舉個例子:
就以手機這個人手一部甚至幾部的消費電子產品為例。
手機里最大的零件是那塊顯示屏,而目前國內手機品牌里用的最多的顯示屏供應商是華星光電或者天馬和京東方。
然后你們在商場,超市,數碼產品店里見過,華星光電電視機,天馬顯示屏,京東方平板嗎?
沒有,因為他們其實是做TOB業務的,是直接面向企業的供應鏈企業(當然了華星光電這種母公司TCL有消費業務品牌的也不少)。
那么回過頭來再看小米是干嘛的?小米是直接面對消費者的TOC業務。
那么同樣的有此類業務的還有蘋果、OPPO,,華為甚至是此類的品牌。
但是這時候就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就是大家都是消費品,為什么有那么一群人不喜歡小米就算了,你不喜歡你不買就是了,但是為什么還需要上網去嘲諷小米呢?是想讓小米倒閉還是什么?
如果我這時候問你,你感覺喜歡嘲諷小米(包括米粉)的消費者,一般是什么品牌的擁躉?你問你能想到誰?
是不是感覺這種行為非常不可理解。
因為你總不能因為一個陌生人喜歡穿安踏、李寧而你喜歡迪桑特、可隆就在互聯網上追著穿李寧的陌生人是屌絲,是猴吧?
因為你知道品牌雖然有檔次高低,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大家買衣服也都是好看,質量可靠舒服就行了,至于奢侈品品牌消費者你最多也就羨慕一下,并不會有什么激動的行為。
但是你看在智能手機消費者中,就有一個品牌的粉絲,到懟天懟地。恨不得一天吃一個米粉。
那這種行為對他們有什么好處呢?
先說結論:唯一的好處其實只是心理上的慰藉,從心理學上分析就是多重心理機制與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
我們現在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這種現狀和行為是怎么行成的。
首先2010年小米公司成立,并且在2011年推出了第一款手機 小米1代,當時以最頂級的硬件只賣1999元,主打一個極致性價比策略爆紅網絡與手機市場,然后在其后的幾年的小米2代、3代、4代、5代都是1999元的首發起售價,小米6代是2499元。
但是通過這種極致性比策略雖然爆火,但是也埋下一下隱患那就是高端品牌形象難塑造,結果很快某個品牌就發現了這個BUG,其實從小米1代開始火爆的時候,這個友商品牌就開始進行跟隨戰略,同時隨時準備反超了。
于是就使用了雙品牌戰略,成立子品牌對小米進行跟隨戰略貼身對戰,主品牌主打商務、高端進行檔次的劃分,當然價格也差很大。
所以這時候的消費級市場里不就慢慢的分成了主打高端商務的友商品牌,和主打互聯網中低端的友商子品牌與小米進行競爭。
雖然這時候還有其它的國產品牌,但是由于用戶畫像和消費理念的區別,雖然銷量也不低但是在網上的聲量是遠不如小米和這個友商品牌的(這一點估計不會有什么人質疑)。而且在這個友商品牌的愛國教育和自主研發、民族科技的營銷宣傳下,把自己的品牌與中國老百姓的愛國情懷,以及科技強國抵御美帝打壓的情緒熏陶下強綁定,給消費者樹立了一個非常牛X,非常高大,堅毅的巨人形象,甚至通過媒體的吹噓把這家企業塑造成了新中國唯一的科技巨頭,中國抵御西方科技霸權的唯一真神,但是事實真的是樣嗎?(后面我會舉幾個例子)但是這種營銷宣傳非常的有效果,特別 是對于學歷較低,年齡較大認知有限的消費者非常有效果,所以這個品牌粉絲形成了這種復雜的心理狀態,下面我就給大家具體的分析一下。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這個友商品牌粉絲群體攻擊其他品牌用戶的現象可歸結為多重心理機制與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下是系統性解析:
一、社會認同與群體極化
1. 內群體優越感的構建
社會認同理論指出,個體通過劃分“內群體”(這個友商品牌用戶)與“外群體”(其他品牌用戶,特別是小米)來提升自尊。粉絲將品牌與“民族科技”“高端商務”綁定,塑造內群體的精英身份,粉絲通過重復“品牌=高端”“其他品牌=低端”的刻板印象,構建對立身份認同。而貶低外群體(如“屌絲”“KTV小姐”)則強化了這種優越感。
標簽化策略:將小米用戶定義為“追求性價比的低收入群體”,而他們自己品牌則被標榜為“企業家、高管”,通過對比鞏固身份差異,滿足對階層歸屬的心理需求。
而且你們會發現這一類的網友他們特別喜歡在抖音呀、小紅書呀,微博,B站這種奶頭樂平臺上以自己認識的老板、高管、有錢人都用這個品牌的高端手機,比如mate系列呀,mate RS,mate X5呀,三折疊呀, 但是轉臉在系統流暢度、質量壽命這一塊又說自己還在用5年前的mate 20都不卡?流暢不流暢俺先不討論,你的意思是你看不起的小米屌絲都已經在換小米15U了你還在用友商品牌5前年的手機?
2.群體極化效應
在封閉的粉絲社群(如微博超話、貼吧)中,極端觀點通過重復傳播被不斷放大。例如,對“品牌代表愛國”的過度強調,導致成員對其他品牌的排斥升級為攻擊性言論,形成“非黑即白”的認知框架。
二、認知失調與防御機制
1. 高價消費的合理化
選擇高價友商機型的用戶可能面臨“認知失調”(如“是否值得花更多錢”)。通過貶低競品(如“小米廉價=低質”),他們將自身選擇合理化,緩解“支付溢價卻未獲得顯著優勢”的心理矛盾。 這一點在最近幾代衛星通訊和紅楓攝像頭產品中表現特別明顯。自我提升與身份焦慮
部分粉絲通過標榜“用品牌=老板/高管”來滿足自我認同需求,緩解對階層流動的焦慮。這種心理與社會認同理論相關:個體通過歸屬高端群體(如“品牌用戶”)提升自我價值感。
當產品體驗與預期不符(如高價低配爭議),粉絲通過標榜“高端人群用XX”來合理化消費行為,緩解認知矛盾。
案例:品牌某60因性能爭議被吐槽時,粉絲強調“買XX是為支持國產,配置不重要”。
案例:有用戶聲稱“用品牌手機是商務身份象征”,將產品工具性異化為社會地位標簽。
2. 酸葡萄心理的變形
部分用戶可能因無法負擔更高端品牌(如蘋果),轉而選擇華為并攻擊低價品牌,將“買不起”轉化為“不屑買”,通過否定他人選擇掩飾自身的經濟焦慮。
三、投射心理與污名化轉移
1. 負面特質的投射
個體將自身不愿承認的焦慮(如收入壓力、職業地位)投射到外群體。例如,攻擊小米用戶“窮”,實則是對自身經濟狀況不安的轉移,通過污名化他人切割與這些標簽的關聯。
2. 道德優越感的構建
將友商品牌與“愛國”“自研”綁定,賦予攻擊行為正義性。例如,指責小米“依賴高通芯片=買辦”,將商業競爭轉化為道德批判,從而在心理上占據制高點。
四、權威人格與權力象征
1. 權威服從傾向
權威人格理論認為,部分個體傾向于崇拜權威并排斥異己。友商作為國內科技龍頭,被部分粉絲視為“國家實力象征”,攻擊其他品牌成為維護權威的方式,如“不用XX=不愛國”。
2.商品作為階層符號
消費社會中,手機成為身份標識。友商高端機型(如Mate系列)通過廣告塑造“成功人士標配”形象,粉絲通過使用和捍衛該品牌,間接標榜自身的社會地位,貶低其他用戶則是對此符號的維護。
五、網絡環境與替代性攻擊
1. 匿名性的去抑制效應
網絡匿名降低了攻擊行為的道德約束,粉絲更易釋放攻擊性。例如,在評論區用“屌絲”標簽羞辱他人,現實中可能不會直接表達。
2. 替代性攻擊與情緒宣泄
部分粉絲將現實中的挫折(如職場壓力、生活不滿、收入壓力、養老壓力、子女教育壓力等)轉移到網絡罵戰中,通過貶低他人獲得短暫的控制感。例如,攻擊“窮屌絲”,“米猴”,“KTV小姐”用戶,實則是發泄對自身社會地位的不滿。
六、從眾心理與商業策略催化
1. 群體壓力下的附和
個體為獲得群體認同,可能附和極端言論,即使內心并不完全認同。例如,新加入的粉絲為快速融入,模仿老粉的攻擊話術。
2. 企業營銷的隱性引導
品牌與友商高管的公開互懟(如某東與盧偉冰的言論),被粉絲解讀為“戰斗信號”,激發群體對抗情緒。企業通過制造爭議提升熱度,間接鼓勵粉絲參與罵戰。攻擊行為常通過觀察模仿習得。品牌粉絲社群中,自媒體和“意見領袖”頻繁使用“KTV小姐”“窮人”“屌絲”“猴”“米猴”等標簽攻擊競品用戶,形成攻擊性榜樣效應。
案例:某抖音博主(現實身份為XX經銷商)長期發布貶低小米的內容,其粉絲群體隨之模仿,將攻擊行為視為“維護正義”。
總結:心理動因的復合結構
粉絲的攻擊行為是個體心理防御(如認知失調、投射)與群體動力學(如社會認同、極化)的產物,同時受商業競爭和網絡環境的催化。這種行為短期內強化品牌忠誠,但長期可能加劇社會割裂,阻礙理性消費文化的形成。本質是群體心理與品牌營銷共振的結果。其攻擊性源于外部壓力下的挫折宣泄,標榜行為則反映個體對身份認同的渴求。然而,這種非理性模式可能損害品牌長期生態,需警惕“飯圈化”向“邪教化”演變。對友商品牌而言,引導粉絲從“對立思維”轉向“開放包容”,既是社會責任,也是技術領袖的應有之義。畢竟,真正的科技自信,應建立在理性對話而非群體攻訐之上。
因為老美的芯片卡脖子行為,再加上國內媒體的宣傳,現在在很多國人眼中“科技=芯片”,這一點其實很尬,雖然在信息化的時代 芯片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零部件,但是你要說科技就是芯片,國家發展就只需要芯片,這是很搞笑的一件事。
首先“科技”是“科學技術”的簡稱,通常涵蓋廣泛的行業和領域,既包括基礎科學研究,也涉及技術應用與創新。芯片半導體只是一個分支,還有生物醫藥,材料,能源,航空航天,精密加工,量子科技甚至是農業科技都是科技。而且很多科技還需要基礎學科的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比如物理、數學,化學,生物學等等。
一個國家不可能只希望在一個單項科技領域的發展就能對抗老美或者說全世界,不現實也不可能。這里不做詳細分析。
我們就來聊聊最貼近生活,最常見,大家都看得到摸得著的消費電子產品來說說。
舉幾個例子:
顯示屏,不論是手機、電腦、平板、手表、汽車只要是有多媒體交互界面的地方就需要一個顯示設備用來顯示人機交互畫面對不。
那么在顯示領域掌握核心科技的企業有哪些?你能想到誰?
其實我前面已經提到了,國產的顯示器或者說顯示面板巨頭企業有京東方、天馬、TCL(華星光電)、維信諾等企業,他們分別在LCD,OLED、mini LED等面板都擁有自己的獨有技術和銷量,那你能說他們不是科技企業?他們不對抗老美?他們不對抗全世界?
閃存芯片,雖然也是芯片但是和CPU,SOC不同,閃存芯片也是芯片的另一種技術,目前國內的閃存芯片最有名的就是長江存儲了他家的3D NAND閃存是你唯一能選的國產品牌,不論是手機還是電腦可以用來替代三星、東芝、美光的品牌或者說技術了,你能說他不是科技企業?他們不對抗老美?他們不對抗全世界?
內存芯片,是的你沒看錯閃存和內存是兩種東西,兆易創新以NOR Flash和NAND Flash設計為主,產品覆蓋消費級、工規級、車規級存儲,2023年NOR Flash市占率全球前三,開發了GDDR5、LPDDR4等DRAM產品,同時布局大容量NAND Flash。你能說他不是科技企業?他們不對抗老美?他們不對抗全世界?
還有江波龍、佰維存儲、嘉合勁威、深科技、普冉股份等等芯片的封裝、測試、解決方案等上下游企業,你能說他不是科技企業?他們不對抗老美?他們不對抗全世界?
再比如手機屏幕的玻璃,
藍思科技 & 伯恩光學全球玻璃蓋板雙巨頭,蘋果、三星核心供應商。藍思科技以高精度加工(公差±0.02毫米)著稱,伯恩光學占全球手機玻璃蓋板60%份額,技術覆蓋超薄鋼化與鍍膜工藝。你能說他不是科技企業?他們不對抗老美?他們不對抗全世界?
豪威科技CMOS圖像傳感器(如OV50H、OV50K)優勢:動態范圍優于索尼IMX系列,成本更低。小米14系列、華為Pura70系列采用其傳感器,OV50K支持LOFIC技術,HDR效果顯著提升。你能說他不是科技企業?他們不對抗老美?他們不對抗全世界?
舜宇光學:攝像頭模組、光學鏡頭,全球車載鏡頭市占第一,手機攝像模組供應三星、華為,技術涵蓋潛望式鏡頭、超廣角光學設計,圖像解析力國際領先。你能說他不是科技企業?他們不對抗老美?他們不對抗全世界?
歐菲科技:指紋模組、攝像頭模組,優勢:全球指紋模組市占第一,月出貨量達20KK,集成超聲波與光學指紋技術,適配華為、OPPO等品牌。
立訊精密:Type-C連接器、無線充電模組 優勢:蘋果Lightning線核心供應商,主導Type-C國際標準制定,技術覆蓋高速數據傳輸與高功率充電1415。
長盈精密:金屬中框、折疊屏鉸鏈 優勢:精密CNC加工能力突出,為OPPO Find N系列提供鉸鏈組件,耐用性達20萬次折疊測試。
瑞聲科技:微型揚聲器、MEMS麥克風。優勢:全球聲學器件龍頭,超線性揚聲器技術提升手機外放音質,供應蘋果、三星高端機型1415。
歌爾股份:TWS耳機模組、氣壓傳感器。優勢:智能穿戴設備集成方案領先,為華為FreeBuds提供主動降噪技術,傳感器精度達工業級標準。
德賽電池:鋰電池模組,優勢:蘋果核心供應商,高能量密度電池技術成熟。
欣旺達:快充電池、無線充電模組,優勢:快充技術(如200W有線充電)適配高端機型,產能規模居國內前三。
這還僅僅是一部分供應商企業,也只是數碼產品中的小部分技術型企業,那對于一個國家而言呢?
==========================================================================
前面是從手機這個人人都買得起的消費數碼產品分析的,下面再來聊聊汽車。
自從2021年3月20日雷軍宣布造車開始,讓友商的粉絲群體又一次破了大防。因為小米造車涉及到了他們友商品牌沒有涉足的領域了,以前玩數碼手機,手表手環,電視機之類的起碼還能算是數碼產品,大家都在玩。
但是造車是完全不同的賽道,雖然友商品牌在同年宣布與賽X斯合作推出X界品牌,但是依附于別人造車和小米這種自己建廠,自己采購流水線加工機人,自己設計大壓鑄集群、自己做地盤調教、打自己家LOGO、自己去跑賽道測試根本就不是一個概念。
造車是需要資質的而且和別的行業不同,造車是需要雙部門管理和審批。
?發改委立項備案?:根據《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規定》,需按驅動動力類型(燃油車/純電動車)完成投資項目審批。
?工信部準入許可?:通過《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辦法》審核,獲得生產資質。例如蔚來汽車通過收購江淮資產獲得資質。
所以做為小米汽車先要解決的就是第一步資質,因為審批是需要時間和流程的,這時候小米選擇北汽做為其資質的初期戰略其實是很合情合理的,但是恰恰是這個北汽的資質又成了某些友商品牌粉絲攻擊小米汽車的點了,當然了因為小米造車又動了整個汽車行業的蛋糕,所以攻擊小米的人就更多了。
但是稍微有點腦子的人都明白,資質是資質,造車的技術是技術根本就不是一個邏輯上的東西,所以當小米汽車取得了國家雙部委誰的資質或者說牌照后,小米SU7屁股后面的北京二字就沒了,這種從北京小米,北汽造的言論就慢慢消失了。
然后就是正式發布前的輿論焦點,在我的記憶中新聞事件熱度有天津高速小米SU7測試車逃費,小米SU7外觀“抄襲”保時捷,小米汽車工廠9100T大壓鑄是否是自研,15萬9甚至9.9萬的價格不然就是死等等討論。
更有甚者一些所謂的大V也汽車行業的自媒體博主也好,路人帳號也好都在那噴小米造車必死,還什么軍兒,收手吧,外面全是XX,等那種言論層出不窮,就像過年一樣開心的想看小米笑話。
結果去年3月底一發布30分鐘內大定破5萬臺,然后又一魔幻明場面就出現了,什么雷軍重新定義了“大定”,小米字研了“大定”等等冷嘲熱諷的言論和網友鍵盤俠就出現了。
其實你們發現了沒有和前面手機的邏輯完全一樣,同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就出現了。
其實汽車做為房產之外中國人為數不多的大宗消費品,也不是普通人或者普通家庭說買就買,說換就換的,不論是普通的買菜家用車還是中大型轎車和SUV,也都是普通城市也好、農村也罷省吃儉用,動用幾個錢包的存款甚至是貸款才能去買的一個消費品。所以做為車企給你留一個更長的定金后悔時間你不吹他是大善人、良心企業也就算了,竟然有那么一群人去吐槽雷軍,罵小米竟然給了7天的猶豫期?還給起了個龍晶大定。
不是給你一個長的后悔時間到成了有錯的一方了?行業平均的大定猶豫期是幾天?1-3天呀。
所以這是什么邏輯?照顧消費者讓你有充足的時間考慮和后悔,畢竟這是一臺起步價就要21萬的中高端轎車,你們竟然嫌棄大定猶豫期長了?做為老保險人我當時就立馬想到了在壽險產品里,期交保險的猶豫期最早只有10天,你們買保險的還天天罵給的時間短了,后來又延長到15天猶豫期,猶豫期內都是可以無理由退保而不損失錢的,結果到了買車的時候你們嫌棄大定猶豫期長了?
這是什么邏輯?后來我一想,哦明白了。在那吐槽小米“龍晶大定”的1000%不是真實車主,因為這根本就不涉及到他的自身利益,而唯一能讓我分析和想到的噴點就是通過噴小米猶豫長是為了大定數據好看,是為了顯示自己的車能賣得掉。是為了營造一個車好,有賣點,大家喜歡,但是實際上車不行質量差就為了欺騙消費者的營銷噱頭。
這樣這么一群可能連車都買不起的友商粉絲群體和其它主機廠的網絡黑水軍就有了攻擊的話術了。結果小米汽車月銷售定和下定量只增不降,越賣越多,賣的越多欠的就越多。最后這個黑點也黑不動了,而且小米汽車方面也把大定鎖單猶豫期恢復成行業慣例的3天了,這個話題才打住。
然后小米SU7開始交車之后,跑在了路上了。各種新的黑點就被研發了出來,什么三層鍍銀影響手機信號呀,什么電池泄壓閥向下是噱頭呀,什么小米SU7剎不住車呀,什么質量差葉子板爆開呀,什么輪子裝反了呀,甚至首次交車的時候輪胎上粘個塑料卡扣掉下來都能被網友盯幀的發現并發酵,以至于這點小破事都能逼著官方發通告解釋說明。
當然了還有像“翔仔”那種收黑錢辦事,偷藏小電瓶用來攻擊小米質量差的已經被刑事拘留了。
可見網絡黑水軍有多么的可怕和無道德。
但是,人家那是收錢辦事,起碼有錢可以賺,用《讓子彈飛》里的經典臺詞來形容就是:“掙錢嘛,生意,不寒磣” 。
可是你們一群其他友商粉絲在那上竄下跳的就差把“恨人有笑人無”幾個大字寫在臉上了,這種表現是多么的可笑又可悲,而且如果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更好玩的現象,就是這么一個群體甚至可能連車都沒有,更不要說友商的車了。
因為手機再貴一般的旗艦型號也就萬元以內,但是車可不行呀,特別是自己粉的那個品牌,人家起步價就是23萬,手機咬咬牙還能去買個裝B在網上跟它人對線,但是車可不是自己咬咬牙就能上的消費品了,以至于我無聊刷抖音的時候跟某品牌腦C粉對線,當我把3.0T V6發動機的奧迪儀表盤發出來的時候,對面立馬就閉嘴了,畢竟現在的中國一般家庭用車56E就已經是天花板了,絕大部分還都是10萬這個價格區間的買菜車,很多人根本就沒開過甚至沒見過儀表盤速度表上能標300km的車型。
所以當很多不合理,不客觀不理性的言論之所以出現,你只要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就會了然。
畢竟在以前的數碼屆、手機屆的幾個好基友品牌中,不管你是藍綠廠,還是粗糧廠,只有粗糧一家有造車的資質,另一家因為沒有這個資質(牌照)只能依附于其它主機廠成為供應鏈企業。但是這都沒影響他車不是自己造的,牌不是自己的,但是竟然能在自己的門店銷售,發布會自己的高管開,出了事躲起來讓主機廠出來發公告,這種奇葩的行為也算是中國特色吧,呵呵。
所以最近關于小米SU7安徽高速事故,以及大家對智駕是否應該立法約束的討論,只有這個友商品牌最急,畢竟如果智駕被按住了,那他家連這個牌都的打不了了。
所以只能通過網絡黑水軍全網去散播小米的負面消息,甚至不惜以造謠誹謗的手段進行。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