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家長該怎么辦?
到了吃晚飯的時間了,Stacy做好了晚飯,走到門口對正在和小伙伴玩騎單車的小兒子Michael喊道:邁科爾,媽媽做好晚飯了,快點回來吃飯。Michael和小伙伴們玩得正高興呢,他回應媽媽說:我不餓,還不想吃飯。媽媽又對Michael說:快點回來吃飯,不然飯要涼了。Michael還是回應到:我不想吃。面對這種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家長應該怎么處理呢?
Michael的媽媽可能威脅孩子說:你要是不趕快回來吃飯,那你以后就別想再玩騎單車了。或者干脆攔住Michael,把不聽話的孩子從單車上拉下來,牽回家里去,接下來在孩子一邊吃飯時一邊數落孩子。然而,這些都不是有效的方法。因為父母通常會使用虛擬的情景威脅孩子,而這些情景實際上是不可能發生的。例如,Michael的媽媽威脅孩子說你以后別想玩單車了,除非媽媽真的把Michael的單車扔掉,否則這種威脅只是父母的氣話。對于孩子來說,如果父母威脅的后果不可能發生,那么,與此相伴的父母的要求就沒有任何約束的力量。久而久之,言不可行,行而無果,父母就失去了威信。至于強制把孩子從單車上拉下來牽回家中,更是下策。因為這無疑會激發親子之間的矛盾,尤其是在小伙伴面前,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很大的傷害。
那么,孩子不聽話時,有什么好方法呢?
第一,可以采用約定的方法。在孩子出去玩騎單車之前,約定好媽媽準備好晚飯后,就必須回來吃飯。這個約定必須是事先父母和孩子共同參與制定的,這樣,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對回家吃晚飯就會有一個心理預期,避免對父母提出的要求感到突然而產生的心理抗拒。除了這個約定之外,對于遵守或違背這個約定要有相應的獎勵和懲罰措施。其中的懲罰措施必須是可行的,例如,如果違背了約定,則一個星期內不許騎單車;
第二,父母可以提前和孩子商量,讓孩子再玩幾分鐘就回來吃飯,例如,Michael的媽媽可以對孩子說:這樣吧,你再玩五分鐘,然后回來吃飯。當孩子玩得正在高興時,給孩子一個心理緩沖期,可以有效地減輕親子矛盾。第三,父母可以采用激發孩子自尊的方法,以退為進。例如,Michael的媽媽可以對孩子說:邁科爾,你單車騎得真棒!你能不能騎到前面路口?然后就騎回來吃飯。第四,Michael的媽媽也可以采用一些幽默的方法,例如,媽媽不是嚴肅地要求孩子回來吃晚飯,而是走出來裝著步履維艱地對孩子說:邁科爾,媽媽頭很暈啊,你快來扶扶媽媽回家吧。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不聽話,并非故意要和父母過不去,只是孩子自尊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應有的滿足。在不少家長的心目中,聽話意味著孩子要完全遵循父母制定的規則、隨時聽從父母的要求。這種期望,很可能導致家庭教育過程中矛盾的激化。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必須在制定和實施規則時同時考慮孩子的心理需要,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密切親子關系,引導孩子的健康成長。>>論壇:糾正孩子不聽話的壞習慣
支招:父母不要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特聘專家龔雪梅:父母不要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這樣孩子會模仿。 1歲的孩子開始發展自我意識, 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得到尊重, 不喜歡遭到反對時的受挫感, 家長面對他們時, 要少一些批評, 多采取鼓勵的方式影響孩子, 比如, 當孩子把零食亂丟時,你可以把零食揀起來放在固定的位置, 并告訴她你會怎樣做。>>原文鏈接 (摘自專家問答)
訪談:孩子不聽話,家長怎么辦?
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在孩子面前樹立起威信,說出的話、發出的命令,孩子能夠馬上執行。但是,很多時候孩子就是不給父母面子,拖踏、哭鬧、頂嘴、甩賴、不聽話、發脾氣,似乎越是長大越不好管。如何能有效樹立起父母的威信,讓孩子能聽話呢?本期專家訪談請來了心理咨詢師祝捷老師,教父母們如何用科學的育兒理念,輕松面對孩子的不聽話行為。>>訪談實錄(選自專家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