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6 15:21 發表了文章
2025-08-26 15:01 回答問題
我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從小就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孩子,即便我學了理科,物理100分考28分的時候我依然不覺得自己笨。為啥呢?因為我五六歲的時候,爸媽收拾屋子,我跟著一起玩兒,當時我幫忙把鞋盒放柜子下面,橫著放不進去,我就把鞋盒換了個方向放進去了,然后我爸媽就說,我家寶真聰明呀,不知道為啥,那個時候年紀那么小,夸我聰明的一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而且內化到了我的內心深處,我覺得不論學什么,不管我學的好不好,我都不覺得自己笨。而我考研的時候遇到一個女生,我覺得她很聰明,但她告訴我她一直覺得自己笨。我說這么多,只是想告訴
2025-08-26 14:26 發表了文章
2025-08-26 14:25 發表了文章
2025-08-26 14:24 回答問題
婆婆頻繁來看娃逗娃,可能打亂了寶寶的作息、影響了你的育兒節奏,甚至讓你感覺私人空間被過度介入,這種困擾真的挺讓人頭疼的。界線是愛的另一種語言,在親密關系中尤其如此。在育兒問題上建立邊界,其實是為了保護所有家庭成員的情感健康。 處理這種情況需要智慧、耐心和清晰的溝通,目標是既要保護你和寶寶的需要(如作息規律、休息時間、親子時光),又要盡量避免傷害婆婆的感情,畢竟她的出發點通常是喜愛孫輩。 建議: 核心策略:坦誠、溫和但堅定的溝通夫妻先達成一致:?這是最關鍵的第一步!你必須和你的丈夫(她的兒子)站在同一戰
2025-08-26 14:18 發表了文章
2025-08-26 14:09 回答問題
以下是一些建議,希望能幫到你: ?1. 理解老人行為背后的原因(共情是基礎) 愛和關心:?這是最主要的動機。老人怕孩子吃不飽、餓著,希望孩子多吃點長身體。在他們看來,“喂飯”就是表達愛和盡責任。習慣和觀念:?他們那代人可能普遍認為孩子就是要喂的,或者覺得孩子自己吃不好、吃不飽、弄得到處都是太麻煩。也可能有“孩子多吃就是福”的傳統觀念。價值感和存在感:?照顧孫輩是很多老人獲得價值感的重要方式。喂飯是他們覺得自己在“做事”、在“照顧”的具體體現。對現代育兒理念的不了解或不認同:?他們可能不理解自主進食對孩子
2025-08-26 14:07 回答問題
老人喂飯本身不一定直接、必然地導致孩子長大后專注力和獨立性“差很多”,但它可能是一個潛在風險因素,或者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養育風格,這種風格確實可能對孩子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讓我來分析一下這背后的多個層面: 獨立性方面:機會剝奪:?喂飯剝奪了孩子練習自主進食、發展精細動作(抓勺子、用筷子)、學習自我照顧(感知饑飽、決定吃多少)的機會。這些是早期獨立性的重要基石。依賴習慣養成:?如果喂飯持續到孩子本應完全能自己吃飯的年齡(如3歲甚至更大),并且是常態,孩子可能會習慣于被服務,養成“等人來做”的被動心態,減
2025-08-12 15:41 發表了文章
2025-08-12 04:50 發表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