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怎么了?為什么他們總是玩自己的游戲,不能在一起?
有時候撮合他們一起玩,只是握手抱抱,到處玩。只有分享食物,孩子們才能聚在一起。小班的孩子,即使相處久了,除了老師指導的集體游戲,大部分人還是沒有相對固定可靠的玩伴。即使有兩三個孩子聚在一起玩,也很快就會因為爭奪玩具、推打等不愉快的行為而分開。
在相似的年齡和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今天的年輕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之間似乎有更多的障礙。妞媽媽有點擔心她太照顧她的小女兒了,這限制了她對外交流的欲望和能力……
為什么孩子們忽視了溝通,因為他們沒有溝通的欲望或缺乏溝通技巧?是孩子發展到不同階段的正常現象,還是父母太焦慮了?父母應該如何指導他們?……困惑的父母主要是因為他們不了解他們的孩子。在閱讀了這三位業內人士的仔細回答后,它也可以讓你充電學習,更接近孩子的內心世界。
理解孩子
時代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社交更困難
現代中國社會的快速變化、普遍的獨生子女家庭和狹窄封閉的生活空間給兒童的社會能力培養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過去,生活節奏慢,關系穩定,人與人之間的預防相對較弱。現在,相互預防的心理增加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難度。
過去,兄弟姐妹很常見,孩子們的互動、交流和游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學習和培養。現在獨生子女的玩伴已經成為一個大問題。
過去有很多兄弟姐妹,很多家庭都是自由放養的。現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都是寶貝,是掌上的明珠,摸不著,摔不著,很多家庭都是圈養的。
過去,庭院和鄰居之間有很多開放式的,孩子們經常聚在一起玩耍。現在,獨戶封閉的蝸居已經成為城市生活環境的主體……
各種外部環境的變化給當今兒童的社會交往帶來了困難。
影響城市嬰兒社會互動的四個因素:
1、與同伴交往的時間太少了。也許有些父母會為我每天帶孩子出去玩而辯護,但出去玩并不意味著與同伴交流;
第二,父母經常擔心孩子在玩耍中被欺負,總是給予過多的干預;
三、孩子幾乎沒有固定熟悉的玩伴;
四、不會分享,導致寶寶無法融入群體。
了解孩子
2歲的孩子比同齡人更感興趣玩具
孩子不會交往,而是用自己的方式交往。2歲左右的孩子玩更多的平行游戲。他們喜歡玩自己的游戲。例如,平行線上沒有交叉點。進入3歲后,孩子們將逐漸學習簡單的合作游戲,并理解基本的溝通術語。當一歲前的嬰兒看到旁邊的嬰兒時,他會發出微笑和嘮叨的聲音。雖然這種接觸是短暫而單向的,但它是與同齡人溝通的第一步。2歲前的嬰兒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新事物,孩子之間有模仿或互補的交流行為,但雖然他們一起玩,但他們不會互相干擾,熟悉后會互相觀察和模仿。2歲以后,嬰兒的同伴交流時間越來越長,但主要是他們對物體的擺弄和擬作。他們對玩具或其他物體感興趣,而不是同伴感興趣。因此,在這個階段,他們仍然以物體為中介。
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不應該急于或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也不應該安排孩子的語言和行動,而是側面的指導提示。父母教孩子一些常見的社交語言,如謝謝,對不起,我們一起玩得很好,你也可以選擇回家,玩沙子,玩水游戲來促進孩子之間的溝通欲望和合作意識。
引導孩子
從生活的細節開始 幫助孩子學習社交
在這個階段,嬰兒的活動應該以家庭為中心,逐漸擴展到更大的范圍,這樣嬰兒就可以參與更多的朋友的共同游戲,接觸更多的人和事情。
兒童的社會問題大致受三個因素的影響:一是生理成長和人格原因;二是心理障礙;三是環境的局限性。無論原因是什么,父母都可以選擇以下方法來改進。
NO.1 寶寶玩的時候,請大人走開
在嬰兒的社會行為中,有強者和弱者是不可避免的。孩子們可以在一分鐘前打架,一分鐘后擁抱和笑。父母可以以開放的心態看待這種現象,不要衡量嬰兒交朋友的價值。只要不傷害身體,父母就可以成為一個理性的觀眾。
NO.2 積極暗示孩子與同伴合作
父母需要通過游戲積極暗示寶寶和同伴合作。比如寶寶和朋友活動前,媽媽可以告訴他們,只有一起蓋漂亮的房子,才能得到表揚,而不是告訴他們誰先蓋小房子,我就獎勵他們。
NO.3 大多數為兒童創造社會環境
學習分享是嬰兒盡快融入群體并與之和諧相處的法寶。晚上帶寶寶散步,周末帶寶寶去郊區或操場,讓同齡的孩子互相拜訪,或者帶寶寶上親子課,都是改善環境的一些措施。
當然,為了讓寶寶有良好的社交能力,父母應該樹立良好的形象,你的言行會影響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