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向我抱怨說,他的孩子在其他任何事情上都很好,也就是說,他喜歡把一切都放在心里。不管外面發生了什么,他都不會在家里說一句話。過度強迫他也會引起矛盾。即使朋友發現孩子有異常,他也只能擔心。
不僅是青春期的孩子,很多孩子從小就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一段時間前,在幼兒園虐待兒童事件中,一些吃瓜的人質疑事件的真實性:如果真的受傷了,孩子怎么能不告訴父母呢?
許多網友紛紛站出來表示,“是的!我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是這樣。”
事實上,這樣的孩子并不少。
為什么很多孩子不喜歡對父母說什么?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錯誤
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點
試著沮喪:告訴父母,他們不僅沒有得到安慰,而且還受到了教訓
這讓我想起了我朋友的故事。我的朋友說她一年級住在學校時丟了錢。她不敢告訴父母,她每天吃一個星期的方便面,每次打破一個小袋子。
因為她清楚地記得上次偷錢告訴媽媽后,她得到的回應是:“為什么你的錢被偷了,沒看到別人的錢被偷了?”
很多時候,父母沒有給孩子“我可以依靠我,我會永遠支持你”形象。甚至在告訴父母后,他們被指責、中傷并受到另一層傷害。
孩子們非常聰明和敏感,有時父母甚至不知道哪句話,哪件小事讓孩子們對他們失望。他會覺得他的父母和他自己不是一個陣營,他被孤立了。
早期親子依戀建立的缺失導致了這種情況。
父母該怎么辦?
1.注意孩子和你分享的時刻
當孩子第一次與父母分享他們在外面發生的事情時,如果父母忽視或不感興趣,他們將大大降低孩子未來的分享熱情。隨著時間的增加,與父母溝通的沖動將逐漸消失。
缺乏必要的親子溝通,父母對孩子的了解越來越少,孩子也越來越不接近父母。
父母對孩子的不了解,給孩子帶來的痛苦才是最真實、最直接的,充斥著他們生命的早期。
所以在看似正常的親子關系下,矛盾和隔閡其實是悄然產生的,孩子在外面發生了什么,漸漸不愿意告訴父母。
因此,當孩子與你分享和交談時,父母必須注意并給予積極的回應。
也許他的語言是不完整和不合邏輯的,但只要你仔細傾聽,盡力與孩子同情,孩子就會感覺到。
驕傲的拇指、關心的詢問和安慰的擁抱都是積極有效的回應。用你的感情幫助孩子強化積極情緒,疏導不良情緒,會給孩子帶來很好的體驗。
只要母親足夠小心,父親對家庭有足夠的責任,只要你注意孩子主動與你溝通的每一刻,孩子發生的一切都可以清楚地知道。
2.父母應該能夠贏得孩子的信任
信任是相互的。一個不信任父母的孩子怎么能和他們分享自己的事情呢?
經常有這樣的父母,總是喜歡從孩子身上找到原因,對孩子缺乏基本的信任。
例如,孩子們說他們在外面被欺負了,他們回答說:“一巴掌拍不響,為什么只欺負你?不欺負別人?!你一定有問題。”
有些父母只是說一套做一套,首先溫柔地告訴孩子,寶貝,你可以告訴我們一切,父母不會責怪你。但當孩子們真的告訴他們時,他們就會再次暴跳如雷。
反復無常的態度讓孩子害怕,不知道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只是心里悶。
信任孩子,遵守承諾,是做好父母的基礎,也是獲得孩子信任的前提。
為了建立與孩子的信任,父母應該絕對理性、耐心、寬容和溫柔。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努力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抱怨孩子不像成年人那么理智。
3.批評孩子時要注意方法
有些父母脾氣暴躁,工作簡單粗暴,對孩子特別兇猛。不管孩子遇到什么事,他們都會先罵,甚至打罵,然后為孩子處理問題。即使是不可避免的錯誤或根本不是孩子的責任,他們也會責罵他們。
面對這樣的父母,孩子們會戰戰兢兢,不敢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錯誤或表現不夠令人滿意。
但他們缺乏足夠的判斷力,不知道發生了什么會不會給他帶來訓斥和打罵。
告訴父母后的這種心理恐懼遠遠大于他們自己的傷害。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我不得不選擇什么都不告訴父母。
不管孩子多小,最能區分的就是誰和我“是一邊的”,如果他知道不管發生什么事,他的父母都和他在一起“一邊的”,然后我們會消除心中的一切障礙,有勇氣和勇氣去表達。
所以每次父母批評孩子,無論如何教訓他,都不能破壞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你和他在一邊”這個底線。
當他遇到問題時,讓他知道自己在這件事上犯了什么錯誤,并強調犯錯誤并不意味著他不是一個好孩子。只要他知道如何糾正,他的父母仍然愛你。
教育孩子最可悲的事情之一就是,當孩子不愿意告訴你任何事情時,父母會發現,雖然你們每天都住在一起,但你們實際上離他很小,從一個隨意的時刻起就很遠了。
不要讓他成為父母面前沉默的孩子。他們需要的是溫暖、保護和指導。
愛他,立即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