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有兩個不同的概念
春節期間,特特媽帶著三歲的特特去拜訪親戚和朋友。聰明可愛的特特贏得了長輩們的喜愛和贊揚。每個人都爭先恐后地抱著他和他一起玩。一位父親的朋友非常喜歡特特。他抓了一會兒特特的癢,然后拿著特特的胳膊轉動特特的身體。特特開始高興得咯咯地笑了起來,后來,叔叔干脆和特特一起頭倒立,抓住特特的腳,猛烈地提起,在半空中提到特特。特特平時膽子很小,被叔叔這樣扛著,嚇得哭了。特特平時很膽小,被叔叔抱著,嚇得哭了。特特的媽媽趕緊過來哄孩子,哄了很久特特的情緒才穩定下來,但是他從來沒有讓叔叔抱他,這讓叔叔很尷尬。她本來想讓孩子開心,沒想到會適得其反。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當成年人看到可愛的孩子時,他們總是想逗孩子們玩,但有時成年人的戲弄往往會讓孩子們感到不舒服。雖然孩子們很小,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但他們的表情清楚地表明他們不喜歡。教育專家在她的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提到,“逗”孩子和“捉弄”孩子有兩個不同的概念。“逗”孩子應該以孩子的幸福為前提。成年人往往會把自己降低到孩子的興趣中,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讓孩子快樂,包括孩子般的天真、快樂,甚至幽默和智慧。“捉弄”孩子,是成年人居高臨下地利用孩子的幼稚,故意讓孩子犯錯、哭、害怕。它的目的是讓大人開心,給孩子帶來羞辱、擔憂和失落。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場景:
1、許多成年人喜歡用小男孩的雞逗孩子,用手做剪刀嚇唬孩子剪雞。當他們看到孩子害怕時,成年人會高興地笑。
2、總是問你的孩子你是親吻你的祖父母還是祖父母,你是親吻你的父親還是母親。父母不應該問這樣的問題,以加強他們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這樣的問題只會為孩子埋下投其所好、學會撒謊的種子。
3、孩子們玩得很開心,但成年人聚在一起打擾孩子。看著孩子焦慮的樣子,成年人會高興地笑。
第四,撓癢癢。有些人喜歡撓癢癢逗孩子。這種被動的讓寶寶長時間笑的方式是非常不可取的。小寶寶還沒有自主意識,可能會覺得不舒服,但表達不出來。而且寶寶笑的時間太長,可能會缺氧甚至窒息。
五、給孩子一些東西,不會給,而是提條件,或欺騙孩子的東西飛,孩子急于哭,成年人會把東西給孩子。
有時孩子的母親會離開,成年人會嚇唬孩子,母親不想要你,母親會離開。孩子們會焦慮地想要他們的母親,甚至哭泣。
對于這些常見的場景,教育專家說,成年人認為這很有趣,認為這只是為了讓孩子擔心,哭,微笑沒關系,事實上,這些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這對孩子們來說并不有趣,只會讓孩子們感到不安和不受尊重,損害孩子們的自尊,增加孩子們的社會恐懼和對他人的不信任。
嬰兒被戲弄后,父母應及時引導嬰兒的負面情緒
如何判斷寶寶被捉弄了?寶寶被捉弄了,父母該怎么辦?
教育專家說,當孩子被成年人戲弄時,父母應該禮貌而堅決地停止。這不是小事,在大人眼里是小事,但對孩子來說是大事。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對事情的反應也不一樣。如何判斷寶寶是否被戲弄?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情緒和反應來判斷。例如,當這些負面情緒出現時,父母應該及時幫助寶寶指導孩子,因為孩子突然變得不開心,害怕某件事,反抗或退縮,甚至哭泣。例如,一個害怕被剪掉雞的小男孩,他的母親可以告訴他,他的叔叔不會剪掉嬰兒的雞,他在和你開玩笑,如果你害怕,他的叔叔以后不會和你開這樣的玩笑。這樣既消除了孩子的顧慮,又緩和了氣氛,不會讓朋友尷尬。假如有些人特別喜歡捉弄孩子,那么父母在帶孩子出去時要盡量避免這些人,以免給孩子帶來傷害。
結論: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戲弄孩子不僅會讓孩子不舒服,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我希望成年人在玩孩子時掌握一定程度,不要因為他們暫時的快樂和傷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