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是個大問題,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孩子以后的成長,所以家長要注意以下七點:
1、積極取代消極
應積極發展兒童的才能,積極提高兒童的興趣,可以使用暗示、靈感和鼓勵,不要負面批評和抑制他們,因為這有時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厭惡。
2、讓孩子用自己的手和腦
成年人取代兒童的缺點是剝奪了肌肉發育的機會;養成懶惰的習慣;養成不懂得努力工作的習慣;防止他們發展獨立精神。因此,陳鶴琴提出做中國教師、中學和進步。這一原則是教學的基本原則。所有的學習都取決于這一點。
它強調掌握孩子的直接經驗,所以家長要積極鼓勵孩子練習,獲得直接經驗。孩子能自己做的,就應該讓他們自己做。孩子能想的一切,都應該讓他們自己想。我們整天做的事情,所有的活動,十分之八九都是習慣。例如,當你早上起床時,穿衣服是一種習慣,刷牙是一種習慣,吃飯是一種習慣,走路是一種習慣,寫作是一種習慣,睡眠是一種習慣,一切都由習慣控制,但思考的時間很少。因此,作為父母,千萬不要一手包辦,或橫加干涉,要從旁觀察,在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
為此,我們應該讓孩子們自己去了解這個世界。他自己的知識,是他自己的知識,他自己發現的世界,是他的真實世界。
3、給孩子一個樣子——以身作則
孩子們充滿了模仿,父母和孩子日夜相處,他們一直在接受孩子的監督,他們的言行很難完全避免孩子。因此,父母應該禁止他們的孩子不做任何事,他們不應該先做;教他們的孩子做什么,他們必須先做。也就是說,父母應該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和任何事情上樹立榜樣。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法,決定家庭教育的成敗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善則善,惡則惡。
4、注重第一次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第三次……很容易做好;第一次做錯,以后很容易做錯。許多孩子養成的壞習慣是由于老師或家長在學習開始時沒有及時糾正他們造成的,所以他們長大后更難改變。
例如,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一開始用四根手指握筆。他的老師和父母沒有注意到,所以他們沒有及時糾正他。后來,他換了一所幼兒園。那里的老師發現了他的壞習慣,花了將近五個月的時間才糾正他。如果老師和家長一開始就注意到并幫助他及時糾正,可能不需要5個月,只需要5周。相反,如果老師沒有注意到,也沒有為他糾正,恐怕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在五年內幫助他擺脫這個壞習慣。
所以要把孩子教好,第一次一定要教好,打好基礎,為以后做好準備。
5、不要有例外
陳鶴琴指出,養成好習慣很難,養成壞習慣也很容易。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很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養成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往往需要很長時間,但只需要幾分鐘甚至更短的時間。
因此,家長或老師應該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當好習慣失敗時,孩子不允許有例外行為。一個小例外有很強的破壞性,可能會放棄以前所有的成就。
6、更接近自然和社會
陳鶴琴認為,進入自然和深入社會是培養兒童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他說,自然和社會是我們知識的寶庫,是我們的活教科書和活教師。每個人都應該向他們學習和討論。
7、持之以恒,循序漸進
做任何事都要有毅力,堅持不懈是養成習慣的必要步驟。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小貓釣魚的故事,因為它沒有毅力,所以一點收獲都沒有。如果你只知道你應該這樣做而不付諸行動,或者只有理論,有很多偉大的真理,但不練習是沒有用的。只有不斷地做,養成習慣,才能取得突出的成績。
專家認為,習慣的形成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反映了中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孟子說:進銳者退速。孟子認為,強迫幼苗成長,操之過急,違反規則。例如,如果你每天給它澆適量的水,它就會迅速生長。相反,如果你一下子給它澆了很多水,它不僅不會起到灌溉的作用,還會淹死它。習慣的形成也是如此,通常需要經歷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一是完全由父母管理和約束。第二階段由團體管理。最后,當你到達某個階段時,你會管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