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禮貌是兒童身份證
一對美國夫婦申請領養一名中國孤兒。經批準后,這對夫婦去孤兒院接孩子。當孩子想和楊媽媽和楊爸爸一起離開時,她的一個好伙伴非常難過,所以這個小伙伴禮貌地對楊媽媽和楊爸爸說:叔叔阿姨,你能收養我嗎?我是個很好的孩子!楊媽媽和楊爸爸愣住了一會兒,女孩接著說:你沒錢嗎?沒關系,我會做很多工作。楊媽媽和楊爸爸被感動了。他們說:好孩子,我們回家后會提交申請。你必須等我們,好嗎?女孩笑了:謝謝!再見!然后跑進屋里玩。
毫不夸張地說,這個女孩用幾分鐘禮貌待人的真誠交流,改變了她的一生命運,為自己打開了一扇幸福的家。
專家說法
大多數工作場所的母親都有一種感覺:除了學習和機會,他們成功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禮貌的舉止。然而,在教育孩子時,一些母親并沒有有意識地主動教授魔法武器,有時會讓自己感到羞愧。
在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認真對待,不能粗心大意,但禮貌,既沒有難以理解的深刻真理,也沒有操作太復雜的技術要點,是一件小事,順便說一句,所以很容易被父母誤解為非正式的。
禮貌待人的教育確實具有簡單易懂、簡單易行的特點,但要養成禮貌待人的好習慣,進而形成文明禮貌的美德,家長必須把它當成大事,長期堅持下去。
讓禮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
隨著年齡的增長,禮貌教育應該不斷擴大和深化。
0~1歲:雖然孩子不能說出確切的禮貌語言,但他對父母的禮貌行為有濃厚的興趣,因為禮貌是一種善良的行為。當父母對孩子微笑或握著嬰兒的小手說你好時,孩子會表現出快樂的心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會模仿成年人,露出燦爛的微笑,有時他會揮揮手表示友好。因此,父母不應該忽視對孩子的禮貌教育,因為他們認為孩子不會說話。
1~3歲:孩子已經能說出相對簡單的禮貌語言,如謝謝、你好、請、歡迎、抱歉和再見。父母可以根據情況教孩子使用這些詞。有些孩子的語言發展有點慢,但這并不影響他對禮貌的理解和學習。父母不妨用肢體語言展示一些禮儀,比如鞠躬表示你好和感謝,拍手表示歡迎,鞠躬表示邀請等等,都是禮貌教育。
3歲以后:兒童活動范圍擴大,上幼兒園、交朋友、參觀公園、看表演、參觀、接電話、參加一些公共場所活動,禮貌理解和學習也大大豐富,可以用語言、動作和表達表達各種場合的禮儀。文明禮貌教育無處不在,家長應抓住教育機會,及時豐富和培養孩子的禮儀行為。
簡而言之,在現實生活中,父母應該增強孩子的禮貌語言,孩子更愿意接受,但也增強他行動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