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從小教開始。當孩子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們很容易感受到外界的刺激。幾天大的孩子,如果他哭了,你會擁抱他,搖他。不到一周,他就必須擁抱他,搖他。到了五六歲,什么語言的基礎幾乎已經打好了。做人的習慣幾乎已經形成。過去,一個人帶著他三歲的孩子去見一位哲學家,說:這是我的孩子。今天,請教他。我想你能教得很好?哲學家問他:你的孩子今年多大了?他回答說:今年才三歲。哲學家嘆了口氣說:你來得太晚了。哲學家很有道理,他很了解孩子的心理,知道孩子是要從小教的。
第二,一開始要教好。要開始教孩子,就要教好。假如一開始教不好,以后就不容易好了。過去,一位鋼琴家發布了一則招生廣告,說:那些沒有學過鋼琴的人,學費是1元;二元已經學會了。這個廣告讓很多人懷疑學過鋼琴的人已經知道了一點,教起來比沒學過的容易,學費也應該便宜。現在不僅不便宜,而且要貴一元。原因是什么?鋼琴家聽到了這么多話,他對人說:沒學過鋼琴的人不會彈鋼琴,沒有根本原因。至于那些學過鋼琴的人,他們不僅不會彈鋼琴,還會學到很多缺點。現在我想教他。我必須先擺脫他的根本原因。比沒學過的多一層難度,所以學費要貴一倍。因此,當孩子們開始接受教育時,他們應該教得很好。如果他們教得不好,他們不僅無用,而且有害。
第三,注意游戲。孩子喜歡游戲,用游戲的方法教孩子,最容易收效。而且可以減輕很多痛苦和麻煩。有一次,我的孩子把書攤在地板上做生意游戲;很快,我就要吃飯了。我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把書收起來。他總是拒絕。我把書一本一本地堆起來,堆起來的時候,我高高地喊著。聽了這種嗨呵的聲音,觸動了他以前搬東西的經歷,他高興地幫忙收拾。我把書一本一本地堆起來,他把書一堆一堆地搬到書架上。過了一會兒,地上的書都收拾好了。如果不使用這種游戲方法,恐怕就不會有效。因此,父母必須多用游戲來教育孩子。
第四,替代法。如果孩子有不好的行為,父母可以用好的行為代替他。有一次,我看見一個一歲的孩子,他要去玩扇子。恐怕他媽媽把扇子撕破了,馬上給他拿了一個彩色的鈴,他就來拿鈴,不顧扇子。如果他的母親不用搖鈴來代替,只是禁止他拿扇子,他可能會哭。這樣,替代方法可以避免很多麻煩,也可以讓孩子們愿意聽從你的命令。我經常看到一些孩子很淘氣,吵鬧,讓全家人不安,事實上,不是孩子很淘氣,真的因為他沒有什么可玩的。一天早上,我的孩子在床上跳來跳去,和他的小妹妹吵了一架。當我看到他們要鬧事時,我對他們說:你想聽《西游記》嗎?當他們聽到我說《西游記》時,他們立刻停止了爭吵。原來他們喜歡聽《西游記》。所以他們想吵,因為沒有有趣的事情要做,如果我只要他們不吵,不吵,恐怕是不可能的,如果強迫他們不吵,不吵,孩子必須感到痛苦,最好用另一種方式,讓他們愿意服從。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時我們沒有好的東西來取代孩子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不得不禁止他。即使他想哭,想吵架,我們也不應該改變我們對孩子的態度。
第五,鼓勵法。孩子喜歡聽好話,穿新衣服,給別人看,讓別人贊美他幾句話,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心理,指導他的性格和行為,父母看到孩子做好事,應該鼓勵他幾句話,讓他努力學習。看到孩子做壞事,也要用積極的方法鼓勵他努力改正。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孩子說得有點響,關門有點重,他媽媽罵他說:別瞎喊!門不要瞎!唉!你這個孩子本來很好,為什么現在這么壞?不要向某人學習!這孩子本來很好,聽了他媽媽的話,反而很調皮,真的有點像他媽媽說的壞孩子。孩子的母親當時應該對他說:好孩子,你來!你知道有人說話低,關門輕輕關門。我知道你可以像他一樣低,關門也可以像他一樣輕。這樣,孩子一定喜歡聽。因此,積極的鼓勵比消極的刺激要好得多。
注意自動化。孩子天生活躍,幾天大的孩子,睡在床上,可以稍微鍛煉一下手腳。這種活躍的天性與他能力的發展密切相關。假如做父母的事代替他做,讓他沒有自動的機會,那么他就無法獲得經驗,也無法發展自己的能力。我經常看到許多母親溺愛他們的孩子。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抱在手里,讓他不能自由爬行;孩子們走路
當我離開的時候,我不小心摔倒了,我媽媽跑過去幫他;孩子的日常飲食完全由父母代表,所以十幾歲的孩子經常依賴父母。我們知道學習是因為做,不做是學不會的。例如,教人們游泳。你在陸地上給他講了很多方法,或者你在水里給他做了很多動作,而不是讓他自己游泳。一旦這個人進入水中,他仍然必須下沉。游水一定要他自己游,你替他代游,但是浪費心力,或者讓自己練得更好,對學習的人是沒有好處的。代表孩子做事也是如此。有時不僅沒有好處,而且也有壞處。如果孩子們不這樣做,他們就不能獲得經驗,他們的能力也不能完全發展。當他們長大后,他們會成為一個非常無用的人。這種損失真的很大。
以上教孩子的方法很重要。要想讓孩子做得好,我們必須用這些方法來教育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