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帶敵意的拒絕
你可以對我有要求,這是你的權(quán)利;但是否接受你的要求,則是我的自由。你可以對我有評價和指責,但是否認同你說的話則是我的選擇。所以我在拒絕你的時候,并沒有敵意。
有...
1、不帶敵意的拒絕
你可以對我有要求,這是你的權(quán)利;但是否接受你的要求,則是我的自由。你可以對我有評價和指責,但是否認同你說的話則是我的選擇。所以我在拒絕你的時候,并沒有敵意。
有的人覺得被要求是在侵犯界限,實際上被要求只是別人發(fā)出了一個希望你配合的愿望而已,如果你不想,你有權(quán)利拒絕。當你不配合別人的要求,那不是你錯了,更不是他錯了,而是因為你不喜歡。
有的人對被指責很難耐受。別人說自己這差那差,就覺得被否定了,實際上別人說什么只是發(fā)表他的觀點。我們每個人每天聽到大量的觀點,這些觀點要不要同意,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判斷。當你分得清別人的自由和你的權(quán)利時,你就可以帶著尊重和允許,在喜歡的時候接受,在不喜歡的時候拒絕。而一個人之所以在被要求的時候帶著憤怒,是因為他拒絕困難,內(nèi)在有一個“你怎么可以讓我這么為難”的渴求。
2、不帶誘惑的深情
心智不成熟的人,深情里往往是帶著條件的。比如說,媽媽給孩子零花錢,都要加一句“那你以后會不會聽話”;有的伴侶在做家務(wù)時,暗含著要求對方“你也要用同樣的方式對我”;有的員工為公司兢兢業(yè)業(yè),也在期待公司給予自己足夠的重視。這些條件,本質(zhì)上來說就是誘惑或條件,是一種“你只有滿足我的條件,我才愿意對你好”。
良好的關(guān)系本應(yīng)是“我愛你,你也愛我”,而不是“因為我愛你,所以你要愛我”。心智成熟里的愛就是:我想愛你,所以愛你,而不是我需要你的時候才去愛你。如果有一刻你體驗到了匱乏,你不確定對方對你的態(tài)度,你可以停止付出,先照顧自己,而不是通過照顧對方的方式換來照顧自己。
3、不帶羞恥的需要
能量充足的時候,人們自動選擇去愛;能量匱乏的時候,人們需要被愛,這都是本能,所以需要并不可恥。通過我對你好的方式來獲得愛,這是被修飾后的需要,然而對方常常識別不出這是在表達需要,所以就會忽略付出者的需要。付出者繼而轉(zhuǎn)向失望、抱怨、憤怒。
攻擊是表達需要的另一種方式。我指責你,告訴你哪錯了,這樣你就可以改成讓我舒服的樣子了,同時我也可以維持我的高姿態(tài)。除此之外,討好、努力也是表達需要的方式,“我照顧好你的感受,你就會對我好了”;“只要我表現(xiàn)得好,你就會對我好”。
可表達需要最直接的方式,不是語言嗎?用語言直接說:我需要你關(guān)心我、安慰我、陪伴我,因為我此刻很孤獨。而心智不成熟的人內(nèi)在會有羞恥感,不允許自己直面自己的需要。他們內(nèi)在的邏輯就是:“我不配有自己的需要”“我的脆弱沒有人在乎”。
4、不帶歉疚的離開
有愛,就有不愛。很多人不喜歡卻不愿離開一段關(guān)系,覺得這樣會傷害到對方,有歉疚。比如媽媽上班要短暫離開孩子,為了工作需要異地。對這些永久或暫時離開關(guān)系的人來說,只要對方?jīng)]做錯什么,他們的離開就會帶有歉疚。
心智成熟后,你會發(fā)現(xiàn):你并不是在做一件錯的事,你只是在選擇照顧自己。對你來說,你有比對方更重要的選擇,也許這會帶給對方一些傷害和不悅,但那不是你的錯。
受傷,不代表沒有能力應(yīng)對。你需要允許對方有受傷的感覺,因為他在意你,所以不想你離開。但他受傷,不代表他不會照顧自己。就像有的媽媽看不得孩子哭泣,因為她無法面對孩子的脆弱。可哭泣,恰好是孩子在消化自己受傷的一種方式。
心靈成長的確需要很多學習,當看到效果的時候你就知道,你又長大了一些。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yōu)質(zhì)內(nèi)容。如需轉(zhuǎn)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