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細菌性疾病,在我國法定的傳染病中屬于乙類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冬春季為多。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好發于學齡前兒童及學齡...
猩紅熱是由A組β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是細菌性疾病,在我國法定的傳染病中屬于乙類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生,但冬春季為多。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好發于學齡前兒童及學齡期兒童。
潛伏期:平均2~5日。
傳播途徑:空氣飛沫傳播為主要傳播方式。傳染源主要是猩紅熱患者,尤其是發病前24小時至急性期,通過呼吸、咳嗽、打噴嚏、說話等方式產生飛沫,經呼吸道傳播。正常人鼻咽部、皮膚也可帶菌(定植),但無任何臨床癥狀,此類人群稱為帶菌者。帶菌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癥狀表現:臨床表現為突發高熱、咽痛、全身彌漫性充血性點狀皮疹和退疹后明顯的脫屑等。少數患者病后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關節損害。
前驅期:突發高熱,體溫可至39-40℃,可伴寒戰、頭痛、咽痛、惡心嘔吐等癥狀。軟腭充血水腫,有時可見米粒大小紅色斑疹或出血點,即黏膜內疹,扁桃體可能發現化膿性改變。
出疹期:主要特征是出現皮疹,典型皮疹形態為在全身皮膚充血發紅的基礎上散布著針尖大小、密集而均勻的點狀充血性紅疹,觸之如砂紙感,手壓全部消退,去壓后復現。多于起病第1~2日出現,常從耳后、頸部及上胸部開始,迅速遍及至軀干,然后到四肢,常伴有癢感,手掌及足底通常無皮疹但是可能表現為充血,疹間皮膚不正常;皮膚褶皺處如肘關節、腹股溝等皮疹較為密集,成線狀,稱為“帕氏線”;臉頰部皮疹明顯而口周沒有皮疹,形成“口周蒼白圈”;舌被白苔,舌乳頭腫脹,突出于白苔之上,形成“草莓舌”,舌苔褪去后形成大家熟知的“楊梅舌”。
恢復期:皮疹通常持續2~5天后開始褪去,消退順序與出疹順序一致,可伴有脫皮脫屑,顏面及軀干常表現為糠狀脫屑,手指、手掌、足底表現為膜狀脫皮,脫皮可持續2-4周。
可并發化膿性中耳炎、鼻竇炎、乳突炎、頸淋巴組織炎、膿毒血癥、中毒性胃腸炎、肝炎和急性腎功能不全等。少數患者病后可出現變態反應性心、腎、關節損害。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