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武帝紀在記載曹操的生平時出現了一年多的空白。在初平元年(190)年初,曹操于汴水之戰(zhàn)大敗并去了揚州募兵,隨后屯兵河內,之后到初平二年(191)下半年討伐黑山軍前,除開拒絕袁紹擁立劉...
三國志武帝紀在記載曹操的生平時出現了一年多的空白。在初平元年(190)年初,曹操于汴水之戰(zhàn)大敗并去了揚州募兵,隨后屯兵河內,之后到初平二年(191)下半年討伐黑山軍前,除開拒絕袁紹擁立劉虞的提議外,幾乎沒有相關動向記載。
當時袁紹正屯兵河內,而會稽典錄記載會稽人周喁是曹操起兵時的軍師,后來又和孫堅爭豫州。多種史料都記載派周家兄弟去和孫堅爭豫州的正是袁紹,加上袁紹向曹操提議擁立劉虞一事,可知袁紹曹操此時正屯兵一處,并且關系親密,屬于同一陣營。
袁紹在初平二年四月后不久離開河內,七月從韓馥手中奪取了冀州,隨后又于界橋之戰(zhàn)大敗公孫瓚。英雄記記載袁紹剛打完界橋之戰(zhàn)正在開慶功宴時聽聞大本營魏郡的守軍造反,與黑山軍于毒一起襲擊了鄴城,殺死魏郡太守栗成,袁紹于是立刻回軍,擊敗并斬殺了于毒。武帝紀里寫袁紹奪取冀州后,黑山軍的于毒、白繞、眭固等人率領十余萬人攻略魏郡和東郡,指的應當是同一件事。
紹既破瓚,引軍南到薄落津,方與賓客諸將共會,聞魏郡兵反,與黑山賊于毒共覆鄴城,遂殺太守栗成。
紹到,遂屯斥丘,以陶升為建義中郎將。乃引軍入朝歌鹿場山蒼巖谷討于毒,圍攻五日,破之,斬毒及長安所署冀州牧壺壽。
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黑山賊于毒、白繞、眭固等十馀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東郡,擊白繞于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東郡位于兗州,與魏郡接壤,程昱傳里記載袁紹和公孫瓚當時都在拉攏兗州刺史劉岱,劉岱猶豫不決,之后聽從部下程昱的建議選擇了袁紹一方,緊接著公孫瓚就被袁紹所大敗。公孫瓚傳則記載其和袁紹爭冀州時任命單經為兗州刺史,自然是和劉岱談崩后翻臉了,以單經為大將搶奪兗州。而三國志張燕傳和后漢書公孫瓚傳都記載公孫瓚爭冀州時聯絡了黑山軍,所以于毒等人進攻魏郡和東郡自然是公孫瓚的指示。
在黑山軍的攻勢下,魏郡太守栗成被殺,東郡太守王肱跑路,三國志記載曹操帶兵進了東郡并擊敗白繞,被袁紹表為東郡太守。次年又在東郡擊敗于毒,邀擊眭固,又在內黃大敗匈奴單于於夫羅。內黃位于魏郡,離鄴城只有幾十公里遠,張楊傳記載眭固后來成了張楊的部下,而於夫羅當時也綁架了張楊反叛袁紹,眭固、張楊、於夫羅此時都在反袁紹陣營,張楊傳里還有於夫羅等人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的記載。綜上,曹操攻擊于毒、眭固、於夫羅等人都是出于袁紹的指示,甚至曹操當上東郡太守也是因為擊敗黑山軍的戰(zhàn)功,這時的曹操實質上就是袁紹的部下。
袁紹至河內,楊與紹合,復與匈奴單于於夫羅屯漳水。單于欲叛紹,楊不從。單于執(zhí)楊與俱去,紹使將麹義追擊於鄴南,破之。
界橋之戰(zhàn)爆發(fā)于黑山軍襲擊鄴城之前,且從地圖方位來看,黑山軍只有攻入魏郡之后才能攻入東郡,所以這時的曹操應該還沒去東郡,身處冀州或者河內,自然是有可能參加界橋之戰(zhàn)的,就算沒參加界橋的戰(zhàn)斗,也肯定在其他地方幫助袁紹和公孫瓚爭冀州。實際上曹操擔任東郡太守時的治所東武陽就在黃河北岸且非常偏東,十分靠近袁紹的駐地。問題在于,三國志為何對曹操幫助袁紹爭冀州的事只字不提?
實際上整個三國志都對曹操的這段經歷表達得十分隱晦,首先把曹操投奔袁紹的事記載為“進屯河內”,撇清與袁紹之間的關系。之后寫曹操打黑山軍和於夫羅時也根本不提袁紹,光看前后文甚至無法知曉曹操為何會與這群人開戰(zhàn)。并且袁紹傳里也沒提界橋之戰(zhàn)和打于毒的事,如果沒有英雄記里于毒襲擊袁紹后方的內容,甚至會以為打于毒是曹操的獨立行動。只有公孫瓚傳里提了下界橋之戰(zhàn),但僅用了16個字,并且沒說公孫瓚招引黑山軍的事,后來范曄在后漢書里才補上了這一段。
可以看出三國志里在極力淡化曹操幫助袁紹對抗公孫瓚的事,避免在幾位當事人的傳記里提到于毒襲擊袁紹后方,對于界橋之戰(zhàn)的前后環(huán)境也是極盡簡略。具體原因應該是想要弱化曹操和袁紹之間的上下級關系,以此美化曹操形象。
此外后漢書趙岐傳里記載董卓死后李傕派馬日磾和趙岐出使關東,袁紹和曹操當時正在和公孫瓚爭冀州,聽說趙岐到來,率兵到數百里外相迎。這應該算是為數不多的曹操幫袁紹對抗公孫瓚的明證。
是時,袁紹、曹操與公孫瓚爭冀州,紹及操聞岐至,皆自將兵數百里奉迎,岐深陳天子恩德,宜罷兵安人之道,又移書公孫瓚,為言利害。紹等各引兵去,皆與岐期會洛陽,奉迎車駕。
至于曹操究竟有沒有來到界橋之戰(zhàn)的現場,就真的難以得知了。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yōu)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