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第一才女因南匈奴入侵被俘去匈奴,一去12年;劉備死后不久,南中少數民族叛亂,諸葛亮發動南征,這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原型;東漢末年,涼州羌族叛亂頻發,甚至有官員上書放棄涼州;鮮卑...
三國第一才女因南匈奴入侵被俘去匈奴,一去12年;劉備死后不久,南中少數民族叛亂,諸葛亮發動南征,這就是“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原型;東漢末年,涼州羌族叛亂頻發,甚至有官員上書放棄涼州;鮮卑首領一統鮮卑諸部之后,屢次侵擾邊境,三國第一刺客挺身而出,刺殺了鮮卑首領軻比能;而鮮卑、匈奴、氐人、羯人、羌人更是五胡亂華的主力。
那么,在三國時代,中原大亂之際,這些少數民族是否有入侵中原,又是哪些人在鎮守邊疆呢?
三國時期的異族勢力
《禮記·王制》曰:“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p>
何為外族?
一般而言,在封建時代,外族、異族等稱呼,一般指的是不在王朝統治范圍內的人。
而所謂的“被發文身”、“衣羽毛穴居”等等民族特性,其實不過是為了分辨而總結出來的,并不是他們被稱為“外族”的根本原因。
很簡單的道理,我國南方與北方人在生活習性上差別很大,但是只要在大統一王朝,不存在將北方人,或者南方人當做外族來對待的。
所以說,所謂的異族也好,外族也罷,只是一個時代的特征,指的是當時沒有融入中原王朝的少數民族,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外族有的會融入中原文化圈內,也有的會一直游離于中原文化之外。
如《禮記》中所記載,在西周之時,一般將東南西北四方的外族人,分別稱作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但是,到了漢朝末年,東方至沿海一代,都已經成為大漢領土,南方也不遠了,西邊的西域都護府已經到了大宛一代。
這樣一來,其實在西周時期的東夷、西戎、南蠻其實已經對中原造不成太大的威脅,主要外族敵對勢力來自于北方。
總結:三國時代的外族勢力主要有南蠻、山越、羌人、匈奴、鮮卑,這幾個少數民族勢力。
1、山越與南蠻
前面已經說了,大漢的領土最南邊靠近大海,那么,南蠻、山越又是怎么回事?
公元223年4月,劉備病逝,5月,劉禪繼位。
就在這一年的6月前后,益州郡豪強雍闿等人趁機發動叛亂,并策動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人一起叛亂,殺死了益州郡太守正昂,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使得南中陷入混亂。
此時,劉備新喪,北郵曹魏大軍壓境、東有東吳孫權大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蜀漢形勢可以用“危在旦夕”來形容。
在這個背景下,蜀漢丞相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派遣使者與東吳重修舊好,免除了來自荊州的威脅,這才準備收復南方叛亂的南中三郡。
在這里有一個詞叫“南中”,是屬于三國時期蜀漢比較特殊的地名,當時的庲降都督管轄的范圍就是南中。
這個南中不是一個郡,也不是一個州,而是益州南部的地區,大概在今天的云南、貴州、四川西南部。
此時的南中共有四郡,分別是牂柯郡、益州郡、永昌郡、越嶲郡,除了永昌郡之外,全部參與叛亂。
225年初,南中叛亂一年多后,諸葛亮終于做好了戰爭準備,發兵南下。
諸葛亮親率大軍從成都出發,大敗叛軍,很快收復了三郡,但是諸葛亮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非一次戰爭能改變,而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并不想將精力浪費在南部地區。
于是,諸葛亮采用了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方針,想要以蠻治蠻。
此時,當地人最為信服的蠻人就是孟獲,諸葛亮想要讓孟獲心服口服,便七擒七縱,最終孟獲感嘆道:“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p>
山越與南蠻差不多,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山越也是屬于南蠻,不過山越是在東吳境內。
自從孫策渡江之后,山越人一直是東吳的心腹之患,歷代東吳名將都有過討伐山越的經歷,比如陸遜、諸葛恪、黃蓋、韓當、周泰、呂蒙等人。
其實山越與南蠻一樣,并非不能平定,而是因為他們平而復叛,屢禁不止。
南方多山,在山林中居住的部落,因為分散而居,人數不多,又以山險為依托,中原王朝征伐難度高,哪怕是征服之后,也并不能帶來多大的好處。
所以這些部落一直處于半獨立狀態,這才是他們被稱為“南蠻”、“山越”的根本原因。
2、匈奴
公元207年,曹操花費重金,從南匈奴那里將一代才女蔡文姬贖回,一個慘遭屈辱的女人,揭開了一段屈辱的歷史。
蔡文姬是在公元195年年被南匈奴所劫掠而去,后來被南匈奴左賢王占有,在北方生活了足足12年之久,并給匈奴人生下了2個孩子。
那么,蔡文姬是怎么被劫的呢?又是在哪兒被劫的?
答案其實并不復雜。
自從蔡文姬丈夫衛仲道死后,蔡文姬就回到了自己家中,投奔父親,也就是一代大儒蔡邕。
蔡邕是兗州陳留人,后期在朝廷做官,隨著董卓遷都,來到長安,后來被王允下獄而死。
可見,蔡文姬要么是在陳留,要么是在長安,結合被南匈奴所在地,蔡文姬應該是在長安被俘。
長安,西漢國都,在董卓遷都之后,又稱為東漢國都,竟然被南匈奴長驅直入,連一代大儒的女兒都不能幸免,可想當時亂到了什么地步!
南匈奴與漢朝的淵源甚深,在西漢開國之時,曾經是大漢最強大的外敵,直到漢武帝時期,數次發動戰爭,這才將戰爭主動權掌握在大漢手中。
東漢初年,匈奴國內發生嚴重災害,統治階級也陷入內亂,導致匈奴分裂,一部分南下內附漢朝,被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被稱為北匈奴。
東漢年間,南匈奴臣服,而北匈奴遭到東漢與南匈奴的夾擊,一蹶不振,從此不能稱雄于漠北。
東漢末年以后,南匈奴也參與了中原混戰,數次依附又反復背叛,屢次作亂。
直到公元217年,曹操拘留呼廚泉單于,將匈奴一分為五,徹底終結了南匈奴王朝。
直到西晉時期,因為八王之亂,匈奴人劉淵建立“漢”國,追尊后主劉禪,史稱漢趙。
311年,劉淵之子劉聰攻入洛陽,316年占據長安,滅亡西晉,這也是南匈奴最后的余火。
從西漢到五胡亂華時期,匈奴一直是中原王朝北方的最大隱患之一,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游牧民族進入農耕民族分布區后,最終也在農耕化的改變中,慢慢漢化為農耕民族,最終徹底消亡。
3、烏桓
烏桓,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隨著漢武帝將匈奴逐出漠南,烏桓也臣服于漢朝,南遷至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幫助漢朝抵御匈奴。
在東漢末年,中原大戰之際,其中也不乏烏桓的身影。
光和年間,漁陽人張舉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人發動叛亂,攻占右北平郡、遼西郡等地。
中平五年,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自稱彌天將軍、安定王,發動叛亂,公孫瓚追擊張純陷入丘力居包圍,士卒死傷大半而潰。
丘力居等鈔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瓚不能御?!度龂尽?/blockquote>
在公孫瓚與袁紹爭奪冀州的時候,烏桓部落出兵相助袁紹,出力頗大。
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不久,袁紹病死,袁紹之子袁尚等人奔赴遼西,投奔烏桓首領蹋頓。
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張遼于白狼山一戰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曹操將烏桓萬余落遷徙中原,精壯隨軍作戰,從此烏桓部落走向沒落。
東漢末年的烏桓其實也很強大,但是太多參與中原內戰,最終被曹操清算,自取滅亡。
4、鮮卑
鮮卑,聽起來沒有匈奴那么耀眼,但是在南北朝時期,鮮卑可是北朝的統治者,因為北魏皇室出自鮮卑族,后面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都是鮮卑政權,也算是盛極一時。
鮮卑其實與烏桓同源,都是東胡人,東胡被冒頓單于所敗之后,一分為二,分別退守烏桓山與鮮卑山,從此有了烏桓人與鮮卑人。
在三國之前,鮮卑歷史上出現過兩位著名單于,分別是檀石槐與軻比能。
公元156年,檀石槐作為第一個統一鮮卑各部的首領,為鮮卑族興盛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在三國時期,鮮卑部落迎來了第二位首領,他就是軻比能。
建安年間,軻比能勢力弱小,通過護烏丸校尉閻柔向朝廷進貢。
公元218年,曹操之子曹彰率兵北征,大敗鮮卑、烏桓聯軍,軻比能退出塞外,曹丕稱帝后,軻比能被曹丕封為附義王。
公元221年,軻比能將住在鮮卑的魏國人驅逐,之后幾年內,一直致力于一統鮮卑各部,遭到朝廷的干預,對朝廷懷恨在心。
公元231年,諸葛亮北伐,與軻比能串通,遙相呼應。
公元233年,軻比能殺死鮮卑另一位首領步度根,兼并其部落人口,從此一統鮮卑各部落。
公元235年,眼看著軻比能日益做大,侵擾邊境,魏國并州刺史王雄派刺客韓龍刺殺軻比能,曹魏邊陲暫時得以安息。
直到西晉時期,各鮮卑部落再次入侵中原,成為“五胡亂華”的主力之一。
5、羌人
無論是匈奴也好,烏桓也好,鮮卑也好,要說在三國時期作亂最多的,這三個都比不上羌人。
要知道,羌人作亂來源已久,自光武帝建立東漢以來,朝廷上曾有三次關于“放棄涼州”的論戰。
(1)第一次發生在光武帝時期,公元36年,因為王朝內亂,羌人趁機占領了金城等地,東漢朝廷以休養生息為主,很多大臣建議息事寧人,放棄這些常年受到羌人襲擾的郡縣。
自王莽末,西羌寇邊,遂入居塞內,金城屬縣多為虜有。——《后漢書》
(2)第二次發生在漢安帝時期,公元110年,羌人大舉進攻涼州,各地郡守毫無戰意,齊心協力上表朝廷,希望將邊境之民遷入內郡,放棄涼州。
(3)第三次在東漢末年漢靈帝時期,公元185年,黃巾起義之后,涼州羌人再次叛亂,邊章、韓遂等人作亂隴右,司徒崔烈態度堅決,建議朝廷放棄涼州。
關于羌人作亂的具體內容我們不用多提,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馬騰、馬超父子之所以能割據涼州,作亂邊境,就是因為他們能控制涼州的羌人勢力。
但是無論是東漢時期想要放棄涼州,還是三國時期的涼州作亂,朝廷只是不堪其擾,并非是打不過羌人,無論是東漢朝廷,還是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對涼州的羌人都擁有絕對性的優勢。
羌人也是“五胡亂華”的主力之一。
綜上所述,東漢末年,群雄逐鹿,邊境少數民族勢力也并沒有坐山觀虎斗,無論是被迫,還是自愿,也都為這個亂世添了一把火。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中原割據,可是隨便哪個勢力都能輕而易舉將周邊的少數民族打得服服帖帖,所以這才沒能造成“五胡亂華”、“靖康之恥”這樣的屈辱。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