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Bone Spur),醫學上常稱為“骨贅”,是指在正常骨骼邊緣形成的多余骨質增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骨骼試圖自我修復或應對壓力時,在邊緣“長出來”的一小塊新骨頭。
核心概念
是骨骼的一...
骨質增生(Bone Spur),醫學上常稱為“骨贅”,是指在正常骨骼邊緣形成的多余骨質增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骨骼試圖自我修復或應對壓力時,在邊緣“長出來”的一小塊新骨頭。
核心概念
- 是骨骼的一種“適應性”反應:?它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而是骨骼對某些刺激(主要是關節不穩定、長期磨損或異常應力)的一種代償性反應。
- 位置:?最常發生在關節邊緣(如頸椎、腰椎、膝關節、指關節、足跟)、韌帶附著點或肌腱附著點。
- 形狀:?形狀各異,可能像小尖刺、小鉤、小嘴唇或小平臺。X光片上通常能看到這種骨性突起。
為什么會發生骨質增生?
骨骼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組織,當它感知到以下情況時,可能會啟動增生機制:
- 關節軟骨磨損(最常見原因):?最常見的病因是骨關節炎。關節軟骨(骨頭表面光滑的保護層)因老化、勞損、創傷等原因磨損、變薄甚至消失。為了增加受損關節的穩定性、分散壓力、減少摩擦,身體會在關節邊緣增生出新的骨頭來“支撐”和“分擔”。這是身體試圖“自我修復”的表現。
- 長期慢性損傷或應力:
- 反復的劇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
- 長期保持不良姿勢(如長期低頭、久坐)。
- 韌帶、肌腱等軟組織的反復牽拉或慢性炎癥(如足底筋膜炎導致跟骨骨刺)。
- 老化(退行性變):?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和韌帶的自然退化是骨質增生的基礎原因之一。
- 炎癥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等炎癥性疾病也可能刺激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一定會引起癥狀嗎?
不一定!
- 無痛性骨贅:?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在X光片上會發現骨質增生,但沒有任何不適感。這種情況下,它只是身體老化或既往損傷的一個“印記”,無需特殊治療。
- 有癥狀的骨贅:?當增生的骨質壓迫或刺激到周圍的結構時,就會引起癥狀:
- 關節疼痛和僵硬:?尤其在活動時或早晨起床時明顯(骨關節炎的主要表現)。
- 活動受限:?關節活動范圍減小。
- 神經壓迫癥狀:
- 頸椎骨質增生:?可能壓迫神經根,導致頸部疼痛、肩膀酸痛、上肢麻木或放射痛、手指發麻無力。
- 腰椎骨質增生:?可能壓迫神經根,導致腰痛、臀部疼痛、下肢(腿、腳)的放射痛、麻木、無力(坐骨神經痛)。
- 嚴重壓迫脊髓可能導致行走不穩、大小便功能障礙(需緊急處理)。
- 局部壓痛:?在增生部位按壓可能會有疼痛。
- 其他:?如跟骨骨贅刺激足底軟組織引起足跟痛(尤其是晨起第一步)。
如何診斷和治療?
- 診斷:
- X光檢查:?是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能清晰顯示骨質增生的位置、形態和程度。
- CT掃描:?能提供更精細的骨結構圖像。
- MRI檢查:?主要用于評估骨質增生是否壓迫了神經、脊髓或周圍的軟組織(如韌帶、椎間盤)。
- 治療原則:
- 無癥狀的骨質增生:無需治療。?它本身不是病,只是影像學上的表現。
- 治療引起骨質增生的原發病(主要是骨關節炎)和緩解癥狀:?目標是減輕疼痛、改善功能。
- 保守治療(首選):
- 休息,避免誘發疼痛的活動。
- 物理治療:熱敷、冷敷、超聲波、電療、按摩、牽引等,以及針對性的鍛煉(非常重要!增強肌肉力量、改善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
- 藥物治療: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塞來昔布)止痛消炎;外用止痛藥膏;營養關節軟骨的藥物(如氨基葡萄糖、硫酸軟骨素,效果因人而異)。
- 支具或矯形器:如護膝、腰圍、足弓墊/足跟墊(針對跟骨骨刺)。
- 局部封閉注射:在疼痛點或關節腔內注射少量激素和麻醉藥,快速消炎止痛(不能頻繁使用)。
- 手術治療:
- 當保守治療無效、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出現明顯神經壓迫癥狀(如肢體無力、麻木進行性加重、大小便異常)時考慮。
- 手術方式:主要是去除壓迫神經或脊髓的骨贅(如頸椎/腰椎減壓術)、清理發炎的關節滑膜、修復受損韌帶、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針對嚴重骨關節炎)。
總結關鍵點
- 骨質增生是骨骼在邊緣“額外長出來”的骨頭。
- 最常見原因是骨關節炎導致的關節軟骨磨損和失穩,身體通過增生骨質來試圖增加穩定性。
- 它本身不是病,很多情況下沒有癥狀,不需要治療。
- 只有當它壓迫或刺激到周圍的神經、軟組織或引起關節炎癥時,才會產生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癥狀。
- 治療重點在于管理原發病(尤其是關節炎)和緩解癥狀,而非單純“消掉”骨刺。
- 絕大多數情況通過休息、物理治療、藥物、改變生活方式等保守方法就能有效控制。
- 只有少數壓迫神經、脊髓或關節嚴重破壞的情況才需要手術。
簡單來說:骨質增生是骨頭的一種“自我保護”反應,它本身未必是壞事,但過度增生壓迫了不該壓迫的地方就成了問題。關鍵在于它是否引起了不適,如果有癥狀及時看醫生明確原因并針對性處理就好。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2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