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以前,東部新英格蘭地區的歐洲移民(主要是英國清教徒)使用豐富的木材建造木板房(Timber Frame Houses)和鹽盒屋(Saltbox House),通常為木骨架+泥灰填充,屋頂陡峭,以防積雪。...
在很久以前,東部新英格蘭地區的歐洲移民(主要是英國清教徒)使用豐富的木材建造木板房(Timber Frame Houses)和鹽盒屋(Saltbox House),通常為木骨架+泥灰填充,屋頂陡峭,以防積雪。
鹽盒屋是一種山墻式屋頂住宅結構,通常前部兩層,后部一層,這是傳統的新英格蘭風格的住宅,最初為木結構,因其外形類似于曾經用來存放鹽的帶蓋木盒而得名。
當然在當時廣大的西班牙殖民地(上圖大片的黃色區域),則主要為土坯+石砌建筑,墻體厚重,適合炎熱氣候。
而后來的西進運動(指美東居民向美西地區遷移和進行開發的群眾性運動,始于美國獨立之后的18世紀末,終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資源有限,許多早期拓荒定居者建造草皮房(Sod House),用泥土和草皮搭建墻體,而之后,隨著美國全國的鐵路大發展,木材運輸方便,木框架房屋(Balloon Frame Houses)開始普及。

當然北部山區(如蒙大拿等)則有所不同,主要為原木小屋(Log Cabin),這些房屋由粗木材堆砌而成,適合寒冷地區。

之后進入二十世紀,經濟高速發展的美國迎來如日中天的時代,工業發達,城市擴張,城市與郊區開始出現分化,城市建筑(如紐約、芝加哥等):起先為磚墻+鋼筋混凝土,之后逐漸過渡到全鋼結構,高層公寓與商業大樓隨處可見。而廣大的農村地區住宅則是木結構依然一統天下,尤其是二戰后,美國進入郊區化時代,大量興建木框架住宅(Balloon Frame & Platform Frame),比如Levittown,大量建造輕型木結構房屋,成本低、速度快,適合退伍軍人安家。

快到什么程度呢:Levittown的房屋生產采用 27 道工序的流水線模式,工人各司其職,只需36 名工人一天即可建造一棟房屋,實現高效低成本的大規模生產。標準房屋配備白色籬笆、綠草坪和現代化電器。1947年3月,Levittown的房屋開始銷售,首批1400套房屋在短短三小時內即宣告售罄。
紐約Levittown是第一個真正大規模生產的郊區,被廣泛視為美國戰后無限擴張的大house住宅區域的原型。
戰后至今,普通住宅仍以木結構為主,90%以上的獨立住宅仍然使用輕型木框架結構(Platform Frame),就因為北美的住宅歷史里,便于取得的木頭始終是核心建材,而時至今日依然廣受歡迎則是開篇所提到的造價低廉、建造快速、易維護,且在地震高發的加州等地更抗震與更容易修復。
另外木材易燃的問題確實難以抵擋火災的發生,因而如今的木材建筑多數都會使用防火涂層,以延緩燃燒速度,當然避免山火的發生與蔓延我覺得才是美國首要思考的頭等大事。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