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齡和性別的角度來看,未婚年輕女性似乎是追星的主要群體。然而,更有趣的是,30歲以后追星的比例會急劇下降。這意味著,大部分追星族集中在學生群體和四十多歲的“媽媽粉”中。那么,追星究竟...
從年齡和性別的角度來看,未婚年輕女性似乎是追星的主要群體。然而,更有趣的是,30歲以后追星的比例會急劇下降。這意味著,大部分追星族集中在學生群體和四十多歲的“媽媽粉”中。那么,追星究竟滿足了這些人群的哪些需求呢?以下通過心理學理論和研究來解釋:
- 歸屬感:提供情感連接與社群支持
許多人在二十多歲和中年時感到孤獨。偶像通過其公眾形象和作品,為粉絲提供了一種虛擬的歸屬感,這就是“擬社會關系理論(Parasocial Interaction)”:Horton和Wohl(1956)首次提出,這是一種單向的、非互惠的情感關系,粉絲通過關注偶像的作品和行為,體驗到類似親密關系的連接。這種關系能減少孤獨感,尤其是對那些缺乏現實社交支持的人。
此外,粉絲團體也為人們帶來認同感。根據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人們通過加入某個團體(如粉絲群體)來增強自尊和歸屬感。追星讓粉絲在認同偶像的同時,也融入了一個共享價值觀的社群,從而獲得歸屬感。
二十多歲的學生剛進入社會,社交圈有限。加入偶像的粉絲群后,他們通過線上交流或線下活動,結識許多志趣相投的人,感受到強烈的歸屬感。
一項2011年的研究顯示,粉絲群體活動(如偶像生日會或應援活動)顯著提升了成員的歸屬感與幸福感(Stever, 2011)。
- 自我認同:反映與強化自我
大多數人在二十多歲時感到迷茫。在一系列不確定中,偶像常成為粉絲的理想化自我或身份標志,幫助他們更清楚地定義自我。
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Festinger(1954)提出,人們通過與他人比較來了解自己。偶像作為積極榜樣,能夠幫助粉絲建立更明確的自我認同。
自我圖式理論(Self-Schema Theory):Markus(1977)認為,個體的自我概念由與特定價值觀或興趣相關的圖式構成。與偶像分享相似背景或特質的粉絲,可能通過認同偶像強化自我圖式。研究發現,粉絲與偶像共享特征時,更容易形成情感認同,并從中找到對自我身份的確認(Chen, 2020)。
- 意義感:為生活注入目標與動力
偶像的成功故事和個人魅力,讓粉絲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和奮斗的動力。例如,如果一個與自己背景相似的明星通過努力獲得成功,這對一個不自信的年輕人是極大的鼓勵。
一項2017年的研究指出,偶像的成功故事對年輕粉絲的職業規劃和自我提升有顯著影響(Chung & Cho, 2017)。
- 安全感:創造穩定的情感依賴
偶像提供了一種不會拒絕或傷害的穩定情感依賴,尤其在個體心理脆弱時顯得重要。
在面對學業或職場壓力時,一些年輕人會通過關注偶像的音樂、影視或訪談視頻來尋求情感慰藉。偶像傳遞的積極信息讓他們感到穩定和鼓勵,猶如擁有一個始終支持自己的朋友。
一項2016年的研究發現,粉絲對偶像的依賴性關注顯著降低了心理壓力感(Dibble et al., 2016)。
- 審美與卓越的追求:滿足對美與成功的向往
偶像通常擁有卓越的才華、出眾的外貌和積極的價值觀,滿足了粉絲對完美與美好生活的心理需求。
許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因偶像的健康形象和自律生活受到啟發,開始健身、學會穿搭,不僅提升了自信,也改善了整體生活狀態。
一項2019年的調查發現,粉絲更傾向于支持那些展現“正能量”和高成就的偶像,因為他們能夠滿足粉絲對審美與成功的心理期待(Ko & Kim, 2019)。
綜上所述:
偶像在各個年齡段的人群中產生深遠影響的原因在于,他們能夠滿足人們的核心心理需求,特別是在自我探索和生活調整的重要時期。
無論是剛剛起步的年輕人,還是在中年階段重新尋找人生方向的人,偶像都如同“燈塔”一般。他們通過自身的形象和故事,傳遞希望、歸屬感和動力,為粉絲提供心理支持和精神力量,幫助他們更積極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轉折。
文獻來源:
1. Horton, D., & Wohl, R. R. (1956).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Observations on intimacy at a distance. Psychiatry, 19(3), 215-229.
2. Tajfel, H., & Turner, J. C. (1979). 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intergroup conflict.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33-47.
3. Festinger, L. (1954).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7(2), 117-140.
4. Markus, H. (1977). Self-schemata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bout the 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5(2), 63-78.
5. Rogers, C. R. (1959).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6. Snyder, C. R. (1994). The psychology of hope: You can get there from here. Free Press.
7. Bowlby, J. (1969).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1. Attach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8. Skinner, E. A. (1996). A guide to constructs of contro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1(3), 549.
9. Thorndike, E. L. (1920). A constant error in psychological rating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4(1), 25-29.
10. Chung, H., & Cho, Y. (2017). Impact of K-pop stars on career inspiration of international fans.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7(4), 433-450.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