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鋒衣(硬殼)的核心功能是防風、防水、透氣、耐磨,因此其面料絕非普通單一材料,而是由多層功能性材料復合而成的“系統”。主要包含以下幾部分:
外層(面料層):
- 材料:?通常是高強度尼龍(如尼龍66)或聚酯纖維(滌綸)。
- 作用:?提供耐磨性、抗撕裂性和基礎防風性。
- 處理:?外層會進行防潑水處理(DWR),使水珠在表面形成荷葉效應并滾落,防止外層被水浸濕變重(注意:DWR會隨使用減弱,需定期修復)。
核心層(功能膜/涂層): 這是沖鋒衣科技的核心,決定其防水透氣性能。
- 微孔薄膜 (ePTFE膜):
- 原理:?利用薄膜上比水蒸氣分子(很小)大、但比液態水分子(相對很大)小的微孔。汗氣可以排出(透氣),而雨水無法滲入(防水)。
- 代表技術:?GORE-TEX?(最著名,包括多個子系列如 Pro, Active, Paclite 等)、eVent?(通常強調直接透氣性)、Dermizax?(東麗) 等。
- 親水無孔薄膜/涂層:
- 原理:?薄膜/涂層本身無孔,利用親水基團吸引身體散發的汗氣分子,從內側高濃度區域“傳遞”到外側低濃度區域(類似海綿吸濕擴散)。液態水分子無法通過。
- 代表技術:?GORE-TEX?的部分產品(如 C-Knit 背襯的)、The North Face Futurelight、Pertex Shield、Columbia Omni-Tech、Marmot MemBrain?等。
- 混合型:?結合微孔和親水原理的技術。
內層(保護層/襯里):
- 作用:?保護脆弱的功能膜免受內部磨損、摩擦和油脂污染,部分設計也能提升穿著舒適度。
- 形式:
- 獨立襯里:?傳統設計,通常是一層輕薄的網布或尼龍布。
- 貼合襯里:?現在最常見的形式,將一層極細密的網格狀或點狀織物直接層壓(Laminate)在功能膜背面,稱為?2L?(外層+薄膜/襯里貼合)或?2.5L?(外層+薄膜+極輕薄保護層貼合)。
- 無襯里:?功能膜直接暴露在內側(如 GORE-TEX Paclite/Paclite Plus),追求極致輕量化和壓縮性,但舒適性和耐用性稍差。
總結沖鋒衣面料的構成模式
- 3L (3層結構):?外層織物 + 防水透氣膜 + 內襯保護層?三者通過層壓技術永久粘合在一起。最耐用、性能最穩定、價格通常最高。?高端和專業級沖鋒衣常用。
- 2L (2層結構):?外層織物 + 防水透氣膜?層壓在一起,內部通常有一個獨立懸掛的網布內襯。較3L稍重、壓縮性稍差,獨立內襯可能影響透氣效率,但價格相對較低。
- 2.5L (2.5層結構):?外層織物 + 防水透氣膜 + 極輕薄印刷/噴涂的保護層?層壓在一起。最輕量、壓縮性最好、價格適中,但耐用性相對3L稍弱。?輕量化沖鋒衣常用。
- 面料標識:?沖鋒衣上常見的關鍵標識就是其核心防水透氣技術的品牌,如?GORE-TEX,?eVent,?Pertex Shield,?Futurelight?等。看到這些標識,基本就能確認這是一件具備專業防水透氣功能的沖鋒衣面料。
關鍵性能指標
- 防水性:?用?靜水壓(mmH?O)?衡量,數值越大越防水。例如:
- 日常防小雨:5,000mm左右。
- 可靠防中大雨:10,000mm以上。
- 專業防暴雨/惡劣環境:20,000mm甚至更高。
- 透氣性:?用?透濕率(g/m2/24h)?或?RET值(蒸發熱阻)?衡量。
- 透濕率越高越好(如 10,000g 以上算優秀)。
- RET值越低越好(小于6為極佳透氣,6-12為良好)。
- 防風性:?核心功能膜完全阻擋風透過。
- 耐磨/抗撕裂性:?靠外層面料強度和編織密度(如 D數 - Denier,數值越大通常越耐磨,但也越重)。
選購要點
- 認準核心科技標識 (GORE-TEX等):?這是防水透氣性能的基本保障。
- 看結構 (2L/2.5L/3L):?根據你的活動強度(是否高磨損)、對重量壓縮性的要求、預算來選擇。
- 關注防水/透氣參數:?根據你的使用環境(雨量大小、運動強度)選擇合適參數。
- 考慮外層面料強度 (D數):?日常通勤選較低D數(輕便),登山徒步選較高D數(耐磨)。
- 注意壓膠和縫線處理:?所有縫線處必須有防水壓膠條覆蓋,拉鏈必須是防水拉鏈或帶有防風防水門襟/擋片。
簡單來說,沖鋒衣面料 = 耐磨外層面料 + 黑科技防水透氣膜/涂層 + 保護層襯里(3L/2.5L/2L結構) + 防潑水處理。 其核心價值就在那層能同時阻擋風雨又釋放汗氣的薄膜/涂層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