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雞蛋被檢出獸藥殘留超標的消息一出,網上炸了鍋。有人直接說“盒馬賣毒雞蛋”,有人連夜把冰箱里的雞蛋倒掉,還有人開始討論地美硝唑和甲氧芐啶是不是致癌的。
按照慣例,輿論場迅速分成了兩派:一派指責監管不嚴,要求嚴懲生產商;另一派則搬出 “拋開劑量談毒性就是耍流氓” 的科學原則,強調殘留量遠低于安全閾值。
但今天我們不妨換個角度 —— 從養殖業的底層邏輯出發,看看為什么獸藥殘留屢禁不止,以及現行的檢測標準是否真的符合中國養殖業的實際情況。以及我們到底該不該對雞蛋的獸藥殘留標準“死磕”到極致?
先說清楚,地美硝唑和甲氧芐啶在養雞場里是干嘛用的。這兩玩意兒,一個治雞的寄生蟲病,一個當抗菌增效劑,都是養殖場的“常規操作”。添加抗生素,這個是畜牧業里很正常的事情啦,你會感冒發燒拉肚子什么的,動物當然也會,病了就要用藥,很多病是細菌感染引起的,那就要針對性的用抗生素。
你別看現在宣傳“無抗雞蛋”,現代集約化養殖場每平方米塞進十只雞,高密度環境必然爆發寄生蟲和細菌感染,不用藥意味著整批雞群可能在一周內死亡。即便按照最嚴苛的無抗養殖標準,產蛋期前也需要在育雛階段使用抗生素對抗球蟲病,否則雛雞存活率將跌破50%。
禁用抗生素?理論上是這樣,但現實中哪有那么完美?雞生病了總不能眼睜睜看著它死吧?所以養殖戶會留出“休藥期”,等藥物代謝完再收蛋。問題是,檢測機構抽檢時,可能正好趕上休藥期沒過,殘留就超標了。做到真正的 “0 藥殘” 成本極高,就連胖東來、山姆這樣的企業也只能通過延長休藥期來降低殘留,而不是完全杜絕。
實際上在生產中大家都不喜歡用抗生素。產蛋期的雞如果用了抗生素,他是需要有一個時間的棄蛋期,也就是這段時間的雞蛋都不能用來做商品使用。一般是半個月左右。不光是半個月的雞蛋不能賣,而且含抗雞蛋不小心混進去了,被抓到也是非常麻煩的,所以真沒幾個大超市大養殖場故意賣給你這個。
再看檢測標準。中國對雞蛋獸藥殘留的要求比歐美還嚴苛。比如恩諾沙星的殘留限量,中國定的是50μg/kg,歐盟卻放寬到100μg/kg?!督乖陲暳虾蛣游镲嬘盟惺褂玫乃幬锲贩N目錄》(農業部、衛生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公告第176號),《食品動物中禁止使用的藥品及其他化合物清單》(農業農村部公告第250號)提到的藥物比歐美還多,從標準制定上,我們真的超級嚴格的。
這是不是有點不公平了?因為歐美農場規模大、自動化程度高,能精準控制用藥和休藥期;而中國小散養戶多,靠人工管理,哪能做到每只雞都精確?更關鍵的是,中國獸藥殘留檢測標準85%都是歐美國家定的,咱們連話語權都沒有。日本那邊還搞了個“肯定列表制度”,單方面提高標準,逼著中國調整養殖流程,成本直接漲15%。
有人可能會說,既然大型養殖場能做到產蛋期無抗,為什么不全面推廣規模化養殖?道理很簡單,中國雞蛋消費市場的結構決定了必須有中小養殖戶的存在。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 年我國雞蛋產量約 3000 萬噸,其中規?;B殖(存欄 5 萬只以上)占比約 40%,剩下的 60% 來自中小養殖戶。這些散戶供應的雞蛋主要流向農貿市場和中小超市,價格比品牌蛋低 30%-50%。
如果強行要求所有雞蛋都達到 “零殘留” 標準,要么導致大量低價雞蛋退市,推高民生成本;要么迫使養殖戶使用更隱蔽的禁藥 —— 畢竟禁藥往往更便宜、效果更直接,這也是為什么養殖行業有句話說 “禁藥難杜絕,靠抽檢更難杜絕”。
輿論場對“無抗”標簽的盲目崇拜,正在催生比獸藥殘留更危險的產業黑市:當前認證無抗雞蛋需要投入每枚0.3元的檢測成本,這對利潤率不足5%的養殖戶而言根本無法承受。于是行業衍生出兩類“合法作弊”:大型企業通過提前三個月停藥制造“檢測合格”的空白期,中小養殖戶直接購買偽造的第三方檢測報告。
更惡劣的是,部分企業為規避磺胺類禁用藥,轉向使用未列入檢測名單的新型獸藥——這些藥物毒理數據尚未完善,實際風險反而更高。
過于嚴格的標準,還造成了小型獸藥生產商中間,研發力度不足,便在仿造過程中以次充好,將人藥殘渣混入獸藥并從中獲利,這就導致動物體內原本簡單的病毒陸續產生耐藥性、不斷變異,使病毒變得不再容易控制,不但危害動物健康,有一天萬一有個超級物種……
有人會問:好,監管太嚴會有問題,那盒馬雞蛋不合格,難道不是供應商的問題嗎?可仔細看材料,小町蛋業說他們給同批次產品做了第三方復檢,結果合格。盒馬濰坊店是新開的,負責人經驗不足,沒能在7天內提交復檢申請,結果系統自動標成不合格。
這種“流程漏洞”在食品安全監管中太常見了。盒馬作為采購商,能管得了上游養殖廠的每個環節?養殖業的水深得很,從飼料配比到用藥劑量,再到休藥期管理,哪一項不是靠經驗?指望盒馬貼個“無抗”標簽就解決問題,未免太天真。
再退一步講,就算檢測出獸藥殘留,就一定是“有毒”嗎?獸藥殘留超標≠致癌,就像農藥殘留≠中毒。地美硝唑確實有“三致”風險,但你得先知道劑量。15.5μg/kg的含量,和你一頓火鍋放的辣椒素比起來,根本不算啥。再說,獸藥殘留檢測本身就有“技術陷阱”。
同一批雞蛋,抽檢樣本可能剛好碰上吃藥量大的雞,或者檢測方法誤差導致結果偏高。檢測機構自己都說“同一批次檢測結果都不一定一樣”。你要是真想“零風險”,干脆別吃雞蛋算了——母雞下蛋時,說不定哪只雞剛巧吃了點含抗生素的飼料呢?
最荒謬的是,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執念,已經到了“既要又要”的地步。既要價格便宜,又要絕對安全;既要高密度養殖,又要零藥物殘留。這邏輯本身就不成立。規模化養殖的本質就是用藥物控制疾病風險,沒有抗生素,雞的死亡率會高到讓企業破產。日本的雞蛋合格率比中國還低,但他們消費者照樣吃得香。為啥?人家知道“風險可控”。中國卻總想著“完美無缺”,結果反而陷入“達標成本太高、監管漏洞太多”的死循環。
所以,與其盯著盒馬雞蛋的獸藥殘留超標不放,不如反思一下我們的檢測標準是否合理。建議農業部參考國際經驗,分階段調整獸藥殘留限量,比如這次盒馬檢出的這兩種,就建議將地美硝唑殘留標準從“不得檢出”調整為“≤20μg/kg”,甲氧芐啶限量放寬至15μg/kg,反正你這個不得檢出也不是完全沒有,而是含量要低到對應的儀器、方法測不出來嘛。
這一調整并非縱容違法,而是承認現實:現有檢測技術下,“絕對零殘留”既無必要也不經濟,不要說養殖戶那里不經濟,咱回頭看看自己目前的地方動物衛生監督執法隊伍現狀吧,不少省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只有10人左右,地方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鄉鎮分所的執法人員老齡化問題嚴重,部分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派出機構還在租房辦公,不少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僅有一臺執法車、平均2-3人才有一臺電腦。
這樣的隊伍,既要管動物防疫檢疫、畜禽屠宰、獸藥、種畜禽魚生產、飼料、動物產品質量安全、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和動物診療機構監管,還要管動物養殖、運輸、屠宰,能把中國獸藥殘留合格率從1999年的1.43%降至0.11%,保證絕大多數時候大家能吃到放心肉,真的不容易,都是英雄了。
適度放寬標準后,監管部門也減輕了壓力,可將資源集中于打擊禁藥濫用(如金剛烷胺、氯霉素),而非糾結于治療性藥物的微量殘留,工作也更有針對性。
降低檢測標準不是縱容違法,而是讓監管回歸科學本位。日本厚生勞動省允許雞蛋存在3%的抽樣超標率,只要整批次平均值合格就不予處罰,這個辦法,是可以參考的。
盒馬雞蛋事件是一面鏡子,照見了中國食品安全治理的深層矛盾:當標準脫離產業實際,檢測就會淪為數字游戲;當安全成為奢侈品,監管就失去了普惠意義。降低標準不是妥協,而是重建信任的起點——只有承認現實的治理,才能真正守住底線。
最后說個冷知識:2021年中國每公頃土地農藥用量只有0.486公斤,意大利為 5.38kg / 公頃、西班牙為 4.59kg / 公頃、德國為 4.14kg / 公頃??芍袊r產品的合格率卻是最高的,所以啊,有現代農牧業以及國家的監管,還有我們超強的執行力,是可以讓我們吃上放心食物的,別太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