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控能力
掌控感越強,自信心就會越強;自信心越強,能做成的事情就越多;做成的事情越多,掌控感就會更強——最終會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在課堂提問的時候,對答案有把握的學生眼神是堅定的,腰桿筆直,他會把手高高舉起來,希望引起老師的注意,渴望老師提問他,信心滿滿,志在必得。
問題超出自己解決能力的學生,則會非常害怕被老師提問到,他們目光游弋,不敢抬頭,佝僂著身子,唯恐某個舉動吸引到老師被提問到。
當然也有一部分學生害怕舉手,不愿回答問題。我無數次地和這一類的學生進行過交流,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知道答案,不知道怎樣表達;或者在公共場合發言,心里會緊張,會不自在~
——這仍然還是和掌控能力有關。
自信心和掌控能力在小孩子身上表現得會更明顯。
小朋友能控制住自己的四肢,會爬了,他蹭蹭蹭爬出了好遠,你看他臉上快樂的表情,那就是自信~
小朋友第一次爬上了樓梯,第一次會用勺子吃飯了,第一次會騎自行車了……他的自信心會因自己能掌控的東西越多而增強~
人是在什么時候不自信的呢?
當他每做一件事都會受到打擊和否定,他自己能支配的東西越來越少,掌控感越來越低,他越來越懷疑自己的時候,他的自信心就會越來越低。
媽媽,我要學畫畫~ / 畫畫有什么好,學奧數!
“綠色衣服不適合你,穿藍色好看……”
“我都說過了,你為什么不聽?”
“你管好自己的學習就行了,其他事你就別操心了!”
在外面被人欺負了/ 為啥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還是你哪里做的不好!
還有,隔壁家小明同學總是恰好擁有你身上沒有的優點
……
被掌控的孩子,會被拿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會被安排衣食住行;會被賦予他過高的期望和目標;會被用“愛之名”產生負罪感……
這些看似“為他好”的行為,其實是對孩子的過高控制欲。說白了就是想方設法讓孩子聽他的。
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人員追蹤調查了5326人,從十來歲一直到年逾花甲,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長大后的生活滿意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
結果顯示,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調查對象,長大后幸福指數低、不快樂,獨立性和自信心較差。
且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和回避型人格。
如何提高孩子的掌控力?
放手吧!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如果種樹人定時定量給桃花心木澆水,樹苗就養成依賴的心,一旦停止澆水或遇到狂風暴雨,它就活不成了。
如果孩子從小被教育得只能聽父母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那么將來長大了他們就不會擁有足夠的自信掌控生活。
人總要長大,總要獨自面對世界。
如果從小孩子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為行為負責,將來在面對困難或者抉擇的時候,他們才能接受內心的指引,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判斷。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更從容自信一些。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中學生不會整理自己的課桌,課桌兜里經常一團糟,每節課前都會因為找學習用具而狼狽不堪~
而那些自理能力強的學生無論學習還是日常都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因為心中有數,和前者相比也更自信一些。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既然父母保護不了孩子一輩子,就趁早放手讓孩子歷練吧。
不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二、無條件接納
沒有接納、沒有愛,孩子就不敢試錯,就缺乏價值感,沒有價值感就沒有自信。
很多青少年的訓練中心,帶著孩子們喊口號“我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相信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最棒的”這樣的訓練,雖然這樣也會讓孩子很快有自信的表現,但這只是短暫的行為效果。
如果一個孩子他的內在不發生改變,那么外在的表象的自信也只是暫時。
孩子的價值感來源于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
真正的無條件的接納不是溺愛,而是接納孩子這個人,生而為人對孩子這個本質的部分的尊重,接納和愛。給孩子傳遞的信息是你是值得被愛的,是有價值的。
而有條件的愛, 特別當有的父母附加了很多條件之后,其實孩子是收不到那份愛的力量的。
父母有條件的愛無疑是在傳遞著:你乖、你聽話、你讓我高興我才會愛你。
孩子自然而然地會認為我必須要付出、做點什么才能得到父母的愛,更深層次來講,孩子會形成一種“我不值得被愛”“我不值得好東西”的潛意識。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從小得到的愛,越是附帶著各種條件,自我價值感就越低,越不自信。
三、鼓勵孩子
孩子成長的力量,很多時候來自父母說了什么。
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贊賞的需要,如果一個孩子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自己對別人來說是重要的、有意義的,那么他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
爸媽的一句“我相信你能行”,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勇氣,更加自信。
四、尊重孩子
自信,來自自尊。自尊最初是來自外界對他的尊重。
要想孩子自信,首先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起正面的自我認識,并把孩子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看待并尊重他,不要老是拿他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做比較。
也許孩子學習不好,但他誠實可信、有愛心;
也許孩子學數學不開竅,但是他人緣好,有領導才能;
也許他作文不行,但是他畫畫好,有藝術細胞;
也許他不善表達,但是他體育好……
家長要幫助孩子找到他的長處,并創造機會讓他的長項得以發揮,孩子的自信才會慢慢建立起來。
以上。愿我們都能做個能給到孩子自信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