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形容心理咨詢師、孩子以及父母之間的關系,我想種花的過程其實十分的貼切
每一個孩子就像是一粒種子,如果想要他們發芽、生長、直到開出美麗的花朵,就需要給他們提供足夠的養分。
生長對于每一個生命來說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天生的能力。所以,對于有些父母認為“孩子沒有學習的動力”的觀點其實是有悖于自然規律。
孩子天生具備求知欲、好奇心旺盛,如果孩子不再表現出對于世界的好奇,那么很可能就是在成長過程中被種種因素打壓的原因。
一顆種子的生長需要各種各樣的養分,而這些養分是通過環境吸收以及自身產生,兩者缺一不可。
孩子的成長也是在不斷地吸收著周圍給他的養分,或許是物質上的,或許是精神上的,或許是情感上的。
不過每個孩子的成長也和每粒種子的生長一樣,會有他們自己的節奏,我們不能催促也不能壓抑,如果沒有很好的做到這一點,那么父母所產生的“營養”可能會變成“毒素”,只能荼毒孩子。
種子的成長需要足夠的空間,那么這個空間就是父母來創造的。隨著植物逐漸變大,所需要的生存空間也會越來越大。
“變化的生存空間”也是父母成長的體現,孩子成長,父母也需要隨之成長。
就像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一樣,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所以沒有一開始就很完美的父母,也不需要你一開始就很完美,只需要能夠跟上你的孩子的成長節奏就可以了。
正因為如此,做父母也是需要不斷學習和成長的。
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完整的家庭環境,需要父親,同樣也需要母親;這并不代表著單親家庭就會變得不幸。
孩子從來需要的是一個“爸爸/媽媽”,或“一個像爸爸/媽媽一樣存在的人”。父母功能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代職”的,這也是心理咨詢師存在的合理性依據。
心理咨詢師的介入,往往在這棵“花朵”打蔫甚至枯黃的時刻。
可是,只要心理咨詢師加入就可以了嗎?
當然不是。
咨詢師不可能真的成為這朵“花”生長環境的一部分,因為咨詢師無法永久地代替父母。
咨詢師做的工作其實就是一邊幫孩子輸送養分,一邊幫家長修復孩子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