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宇宙學說主要有三種:渾天說、蓋天說、宣夜說,并稱為“論天三家”。渾天說和宣夜說的大地都是球體。
渾天說起源于戰國時期,后來不斷有發展和補充。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儀注...
中國古代的宇宙學說主要有三種:渾天說、蓋天說、宣夜說,并稱為“論天三家”。渾天說和宣夜說的大地都是球體。
渾天說起源于戰國時期,后來不斷有發展和補充。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在《渾儀注》中寫道:
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
張衡《靈憲》有:
……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夫日譬猶火,月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眾星被耀,因水轉光。當日之衝,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
王蕃[1]在《渾天說》中寫道:
渾天之作,由來尚矣??贾谔?,信而有證。舊說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周回如彈丸,故曰渾天,言其形體渾渾如也。
《明史·志第一·天文一》嘗試中西結合:
《楚詞》言「圜則九重,孰營度之」,渾天家言「天包地如卵裏黃」,則天有九重,地為渾圓,古人已言之矣。西洋之說,既不背於古,而有驗於天,故表出之。
戰國時期,蓋天說從簡單的“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改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天像斗笠那樣覆蓋著大地,地像倒放的盤子那樣有弧度。
《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有:
單居離問於曾子曰:「天圓而地方者,誠有之乎?」曾子曰:「離!而聞之,云乎!」單居離曰:「弟子不察,此以敢問也。」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
曾子表示,如果天圓地方如字面所述,那么四角對不到一起去。從后文看,曾子認為“天圓地方”是象征性的說法。
清代阮元《揅經室集》認為這代表古人認為天地都圓。
宣夜說一般可追溯至《莊子·逍遙游》和列子的書,在古籍里通常表述為東漢秘書郎郗萌的一段文字[2]。該學說認為并無有限的“天球”,日月星辰自然誕生在虛空中,在氣的推動下運行。
公元 8 世紀,中國科學家一行[3]派太史監南宮說在現在的河南境內進行弧度測量,得出“子午線上緯度每差一度,地面相距約 132 千米”的等效結論,比現代測出的 110.95 千米長約 21 千米。這是世界上第一次實地弧度測量。一行還主持測量了從鐵勒[4]到交州[5]共13個地點的日影和北極星高度。推翻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傳統說法。趙友欽指出“測北極出地高下,及東西各方月食之時刻早晚,皆地體渾圓、地度上應天度之證”。
公元 10 世紀左右,波斯學者比魯尼通過三角函數算出地球半徑約 6339.9 千米,比現代平均值 6356.7 千米少了不到千分之三。
公元 17 世紀末,英國的牛頓和荷蘭的惠更斯首次提出地球是兩極略扁的橢球。19 世紀初,地球橢球體的扁平率被確定為 1/300。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該數值被修正得接近 1/298.25。
參考文獻:
[1]公元 228 年~公元 266 年
[2]《晉書·天文志》記載: 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漢靈帝時,蔡邕于朔方上書,言“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狀,多所違失。惟渾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臺所用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黃道,占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也。官有其器而無本書,前志亦闕”。 ……宣夜之書亡,惟漢秘書郎郗萌記先師相傳云:“天了無質,仰而瞻之,高遠無極,眼瞀精絕,故蒼蒼然也。譬之旁望遠道之黃山而皆青,俯察千仞之深谷而窈黑,夫青非真色,而黑非有體也。日月眾星,自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是以七曜或逝或住,或順或逆,伏見無常,進退不同,由乎無所根系,故各異也。故辰極常居其所,而北斗不與眾星西沒也。攝提、填星皆東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遲疾任情,其無所系著可知矣。若綴附天體,不得爾也。” 《隋書·天文志》基本重復了上述記載。唐朝時,方炯寫《渾天賦》駁斥蓋天說與宣夜說。
[3]張遂,法號敬賢,號大慧禪師,683 年~727 年。比丘、天文學家、歷法學家、數學家、風水學家
[4]今蒙古國烏蘭巴托西南喀拉和林遺址附近
[5]今越南中部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