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邊有很多人會選擇忍耐,然后繼續默默付出,試圖通過更多的付出來換回想要的回報。
然而,忍耐真的能換來回報嗎?
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的。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這本書中寫過一句話:“每...
我身邊有很多人會選擇忍耐,然后繼續默默付出,試圖通過更多的付出來換回想要的回報。
然而,忍耐真的能換來回報嗎?
很大程度上是不能的。
周國平在《人與永恒》這本書中寫過一句話:“每一個人不斷忍耐的結果,便是怨氣郁結,有機會便發無名火,于是又成了必須忍耐的一個對象?!?/p>
一個人不可能一直都在忍耐,忍耐得多了,心中的怨氣便多,怨氣一多,如果不發泄出來,憋在心里會很難受,就會變得越來越不開心。
當你選擇將怨氣發泄出來的時候,你身邊的人就要忍受這些怨氣,忍受的久了,心里也會不滿,又怎么可能會回報你?
準確來說,一個需要你一直忍耐,對你的付出視而不見的人,壓根就不會回報你。不管你是不是內心充滿了怨氣。
所以,當你的善意得不到回報時,只要記得一件事就好,就是把那些付出收回來,全心全意對待自己就好。
據鄧巴研究,人類受新大腦皮質的影響,個體能夠處理的“穩定人際關系”的數量大約是150人。
也就是說,其實跟我們有效互動的人,不會超過150人。
所以,躺在我們朋友圈里成百上千的人,可能只是一個數字而已。
信息泛濫的時代,對于回應這件事,我們要么會無意識忽略掉,要么根本不想回應,要么沒想好如何回應。因此,不回應,有時變成了一種習慣。
1、你不回應我,我就不存在了?
我們都知道,嬰兒在早期,主要通過與母親的互動獲得感知,知道自己的存在,或者從母親的眼中看見自己。
假如嬰兒的撫養者是一位抑郁的媽媽,她永遠板著臉,俗稱“撲克臉”。無論孩子對著媽媽笑,還是對著媽媽哭鬧,媽媽都沒有任何的表情和反應,嬰兒就會將自己的情感收回。這就像我們鼓足勇氣發出一條信息,在焦灼的等待中得不到任何回應時,我們就可能將投注到客體身上的情感撤回。
在恒河猴實驗中,鐵絲媽媽雖然能夠不間斷地提供食物,但小猴子卻更喜歡待在沒有乳汁的絨布媽媽身邊。絨布媽媽所提供的環境,更能夠讓小猴子感到安全與平靜,這種感覺就像重新回到母親的子宮里,溫暖而舒適。
二戰后,英國政府曾經把一些失去雙親的孩子放在孤兒院里養育,雖然這些小嬰兒不缺吃穿,可是存活率卻很低。而那些放在寄養家庭能夠得到養父母最低限度關注的嬰兒,即便是饑一頓飽一頓,卻大多存活了下來。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發現,小嬰兒的生存更需要的是心理上的營養,而恰當的回應就是心靈乳汁。
假如抑郁的媽媽沒有能力應對孩子的憤怒,容納孩子的情緒,并且消化與處理這些情緒,她就無法給予孩子恰當的回應,也就是不具備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比昂所提到的“阿爾法功能”,孩子所面對的世界將會是一個空洞的、令人困惑的、沒有滋養的世界。
在早期母嬰的互動中,媽媽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從媽媽的一舉一動中去揣摩自己:當他微笑時,媽媽報以微笑,他知道自己是可愛的,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當他用哭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不滿或者不舒服時,他知道他的需要被人看見了,他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去獲得滿足。
這種確定感形成了他與重要客體之間早期的依戀模式,也是他與他人和世界之間建立確定、安全的關系的基礎。
不回應,你就是不重視、不尊重我???
朋友小A跟男友熱戀時,男友總是有求必應,她發的信息男友幾乎都是秒回,她發的朋友圈男友幾乎一條不漏地點贊。不管多晚,好像他隨時都在線。
小A覺得這才是真愛,無論何時,只要自己需要,他就在那里。相戀6個月后,小A發現男友回信息的速度越來越慢,有時甚至要等到第二天才回復。剛開始,男友還會為自己的疏忽不斷道歉,可是這樣被追問的次數多了,男友也有些不耐煩了,一句“沒看見”,或者“忘了”,就搪塞過去了,這讓小A很受不了。
每當男友不回她信息時,小A就讓我幫忙分析。你說,他是不是不愛我了?不在乎我了?怎么能這么久不回微信,這不是無視我的存在,不尊重我嗎?
網上不是流行一種說法,“有一種尊重,叫做收到請回復”,現在連回復信息都做不到,這樣的關系,我還要不要繼續呢?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教授,也被媒體譽為“婚姻教皇”。他曾經創辦了一個“愛情實驗室”,對婚姻關系進行了長達40年的跟蹤研究,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行為數據化,并通過建立數學模型達成對行為的預測。
在對近3000個美國家庭、700對新婚夫婦的縱向研究中,他發現那些幸福的伴侶,總是能夠向對方作出積極的回應。
約翰﹒戈特曼教授還指出,在戀人之間會頻繁出現“注意力投標”的行為,也就是說,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對方可能會發出多達77次的邀請。而那些能夠及回應配偶的夫妻,則會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當然,無論是正向的還是負性的,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這些互動和反應都是一種交流。
如果對方完全不回應,就像在兩人之間筑起一道心墻,發出邀請的人信息無法穿透這堵墻,她就會發出更強烈的信號,而拒絕回應的人則會躲在墻下,將這堵墻當作了保護自己的屏障。此時,兩個人就陷入了追逃模式。
通常來說,在關系中,就像小A與她男友一樣,男友屬于回避型,而小A則是焦慮型。當回避型的人不回應時,焦慮的人就會抓狂,變得更加焦慮。
焦慮可能會激發憤怒,導致行為上可能無休止的抱怨與指責,這會讓回避型的人如鴕鳥般縮起脖子來防御,兩個人同時都感受不到愛與尊重。
2、不回應,我就陷入了不確定的恐慌中
我一個鄰居曾經跟我抱怨過一件事,說她那個老公就是個悶葫蘆,簡直無可理喻。
事情是這樣的,本來當天應該是她去幼兒園接孩子的,可單位臨時安排了一個重要的會議無法準時下班。當時她正在會議中,不方便給丈夫打電話,就微信留言給丈夫,讓他去接孩子。
可是,這信息發出去半天沒有回音。眼看著孩子放學的時間就要到了,她腦補著孩子在幼兒園見不到媽媽嚎啕大哭的樣了,就再也坐不住了。硬著頭皮跟正在開會的領導撂下一句“我得去接孩子”,就沖出了辦公室。
急匆匆地趕到幼兒園,孩子已經被人接走了!原來,爸爸收到信息后直接去了幼兒園。我的這位鄰居當時肺都氣炸了,沖回家,劈頭蓋臉對著丈夫一陣咆哮。
丈夫辯解說,我放下手上的工作去接了孩子,這難道還有錯不成?妻子反問說,你就不能說一聲嗎?打幾個字,你會死啊?
誤解與沖突就是這樣來的。
一個簡單的回復,可以讓兩人有一個清晰的界限,行與不行都會讓我們做出有準備的反應。
一個確定的回復,是承擔了一個責任,比如做出了承諾,或者表明了一種態度??孔V的人,就應該給予一個回應,即使是拒絕,也強過不回應一百倍。
給予準確的回應,這種確定感會讓我們重新回歸到秩序中,讓我們重拾掌控感。比如上面的妻子,有了丈夫的回應,可以做出恰當的安排,不至于讓自己一直處于混亂與失控中。
3、沒有回應,我仍然可以重新拿回掌控感
渴望回應,其實是期待自己被看見。但生活中總是充滿了不完美,你無法得到100%的回應,也不可能得到我們期待的回應,那么,該如何緩解因此而引發的內心的失落、失控與失望的感覺呢?
首先,放低自己對他人的期待。人與人之間都有一個隱形的界限,我們稱之為心理邊界。在互動中,我們只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遵從了自己的內心,真誠地表達,說出自己想說的,這已經足夠。對方沒有回應,那是他的問題,而不是我的問題,我們不應該為別人的問題承擔責任,用別人的問題懲罰與苛責自己。
假如我們在早年沒有得到父母的恰當的回應或者認可,終其一生,我們可能都在尋求這種認同。
這也是我們在成年后的人際關系中,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反應的原因。當父母對我們的認同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內在就會形成一個穩定的自我,也會對自己形成一個客觀的認識。這時,就會將向外求關注、求認同的力量,收回到向內求得自我肯定上了。
其次,給予對方一個回應的期限。假如發出信息24小時,對方都沒有回應,能否當作什么也沒有發生?假如是比較重要的信息,對方必須回復,可否再發幾次?如果用發信息的方式無法解決溝通的問題,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
給出一個期限,有點像延遲滿足,給自己創造一個可以容納焦慮的空間,在這段時間內允許自己與焦慮呆在一起,并且知道最終會有一個確定性的結果,就像格式塔理論中所提到的完形或完整性,這個事件,我們自己可以人為地給它劃上一個句號。
最后,對他人盡量做到及時回應。當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不回應所帶來的沮喪、失望、憤怒等不舒服的體驗時,面對他人,我們哪怕給一個表情,一個“嗯”,一聲“謝謝”,都會在人與人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在成人的世界里,回應創造了一種彼此連接的空間,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給予別人確定感,努力做一個靠譜的人。
4、釋放善意得不到回報的心理層面原因
我們總愿意相信好人有好報,可是現實生活中,經常是你付出善意給別人,得到的卻是傷害。這樣的事情在生活中數不勝數。為什么會這樣呢?
難道因為這樣,我們就不做善事了嗎?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讓我們做善事,而不怕引來惡報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研究一下這類事情發生的原因。
我們首先來看一種叫作“內疚”的情緒。
從道德角度出發,內疚是指一個人感覺到自己違反道德規范時,一種內心感受,這種感受通常由做錯事給別人帶來傷害,以及得到太多而無法回報的不平衡造成。
內疚這種情緒,可以讓人與人之間重回平衡和諧的關系。
這原本是一種有利于人類的情緒。但是,當人們無力彌補自己犯下的錯誤,或者無力回報別人給予的過多幫助,無法讓人際關系回到平衡狀態時,內疚就會長期存在,讓你處于自責的痛苦中。
為了重回平衡狀態,聰明的人類大腦,發展出了另一種功能——“攻擊”,與其向內攻擊承受自責的痛苦,不如向外攻擊,讓關系重回平衡狀態。
于是,那些帶著深深內疚情緒的人,就會開始從對方身上尋找錯誤,去攻擊對方的錯誤,哪怕是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錯誤,他的心里也會獲得些許平衡。
因為并不是我一個人有錯,其實你也有錯,這樣,我們的關系就平衡了,我欠你的就可以不用再還了。
當我們明白了“內疚”的原理之后,我們對“為什么好人沒有好報”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們幫助別人,反而會遭受攻擊和抱怨,正是因為幫助對方時,讓對方產生了內疚情緒所引起的。
人生就像天平,只有當給予與接受、得到與付出處于平衡狀態時,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能良好地保持下去。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