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歷朝鮮戰爭究竟是誰贏了?為啥日本人會認為自己只是輸在豐臣秀吉病死呢?
看看傷亡就知道了
全部來自大明、朝鮮、日本第一手資料:
平壤、碧蹄館、蔚山、露梁4大會戰,日軍死亡...
萬歷朝鮮戰爭究竟是誰贏了?為啥日本人會認為自己只是輸在豐臣秀吉病死呢?
看看傷亡就知道了
全部來自大明、朝鮮、日本第一手資料:
平壤、碧蹄館、蔚山、露梁4大會戰,日軍死亡均為明軍10倍(韓日資料)
平壤之戰:
按明代檔案,平壤之戰,李如松上報的資料是明軍戰死796人,戰傷1492人。
而日方死亡數是:守城的第一軍小西行長 《日本戰史.朝鮮役》與《征韓偉略》都記有同一兵力 “城兵一萬五千人” 《日韓古跡》稱有兵28000人.而《征韓偉略》則引得更清楚 當日軍撤離平壤時 “行長檢城兵不滿五千”
即,平壤之戰即使按日本資料,日軍至少也死了一萬余人,日軍死亡至少是明軍12倍。
看看朝鮮君臣對大明攻取平壤,是如何大開眼界,深感天威凜冽的。
看朝鮮宣宗對大明的感狀疏:
“竊照王師有征,天吏無敵,乃于本年正月初八日壬戌, 進攻平壤, 不崇朝而城破, 除焚溺斬殺之外, 余賊喪魄逃遁, 其軍威之盛, 戰勝之速, 委前史所未有。 臣與大小陪臣, 初聞捷音, 不覺涕淚之交下。 茲蓋圣天子盛德誕敷, 神武遠暢, 而名公贊謨, 本兵運籌。 侍郞宋專心機務, 指授方略, 謀猷克合, 用集殊功。 總兵李誓師慷慨, 義氣動人, 軍行所過, 秋毫無犯, 臨陣督戰, 身先列校。 至於鉛丸擊馬, 火毒熏身, 色不怖而愈厲。 克城之日, 祭箕子而先封其墓, 恤瘡痍而遍釂陣亡, 宣布德意, 慰問孤寡, 雖裵度之平淮西, 曹彬之下江南, 無以過此。 副參游擊都司以下, 各該將領等官, 闞如虓虎, 如神助勢。 至有巨石滾下而拒之直上者, 丸入胸膛而鏖殺未已者。 小邦袖手駭縮, 莫敢助力, 徒觀其鐵騎所蹴, 飛塵驀野, 火箭所及, 赤焰彌天, 礮觸列柵, 則決若吹毛, 搶剌守陣, 則捷若飛鶻, 腥煙漫空, 流血渾江, 天地為之擺裂, 山淵為之反覆。 彼賊之鳥銃湯石, 政猶螗臂拒轍, 無敢抵敵。 臣竊念, 平壤一城, 實伊精兵器械之處, 臣竭一道之力, 方經年莫窺, 而克復之后, 聞其所設守備, 則決非小邦兵力, 所可攻陷。 天威一震, 列屯望風, 已成破竹之勢黃海以東, 不戰自卻, 舊都指日可復, 宗社次第汛掃。臣思先靈地下之感,念遺黎其蘇之望,悲哀喜幸,惝恍難雙,雖俗報答生成,實難為圖。抑臣之所大快者,念惟小丑跳梁,自大于鱗人之鄉;昧天之威,屢肆狂言,臣常痛之!今者鬼啟其衷,自取天誅,其海島壟栗惴惴然不敢喘息者,殊終其遺育,是豈徒雪小邦之羞,實亦彰百王之烈矣臣又聞之,有愿曲遂,天地之大德。所懷必達,臣子之至情。臣念今兇賊被剿,專在王師,而于小邦則未始有一毫創也。”
宣宗“第念再造我國,收復三京,專是皇恩”------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72頁
碧蹄館之戰是一場明軍對十倍以上日軍的硬戰,最終明軍因兵少,雙方交戰后各自退返。但在交換比上,明軍大勝
充分顯示了16世紀末日軍面對明軍的的野戰能力之弱,從此,日軍喪膽,幾乎再不敢主動與明軍進行大規模野戰
先擺資料,說清明軍的死亡人數:
宋應昌的《經略復國要編》有很明確的記載。
宋應昌以兵部左侍郎經略朝鮮、薊遼等處軍務,是李如松名義上的上司
《經略復國要編》透露的入朝第一階段(即日軍敗出平壤、開城、漢城三京為止),明軍一共陣亡1241名官兵
從恤金發放量可見明細:
【○陣亡官九員 指揮二員,每員銀十兩
千總二員,每員銀八兩(內楊虎路遠,加銀二兩)
把總二員,每員六兩
百總三員,每員五兩
軍丁一千二百三十二名,每名銀三兩】
總計1241人 平壤戰死796人,戰傷1492人。加上開城陣亡6人,陣傷67人
1241-796-6=439
這個數字與《朝鮮實錄》的記載基本相符
《經略復國要編》稱二月內李如松要求給官兵換鞋子 各道相繼送來鞋子如下
【○分守道解兀喇達靴一萬一千四百五十九雙
分巡道解兀喇達靴一萬二千雙
海蓋道解兀喇達靴八千二百雙
金州五百雙
海州一千五百雙】
總計33659雙 通常情況 明軍一定要有33659人 才會發相應數量的靴子 就姑且把這33659當成還能戰斗的明軍數量
明軍總計38537人 除去平壤死傷2288人 開城死傷73人
還有2517人沒發到新靴子 排除有部分明軍沒收到新靴子和相當多的非戰斗減員(主要是饑餓與凍傷,有時明軍不食達二日之久) 碧蹄館死傷估計不會超過1000人,扣除其它零散戰斗傷亡,碧蹄一戰明軍陣亡二三百人左右是比較可信的。
因為朝鮮《宣祖實錄》明確記載,碧蹄戰后,陸續還有不少被認為“陣亡”的明軍回到大營,李如松十分欣慰: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連續還來,提督亦以此為喜”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39頁
可見,上述《經略復國要編》李如松在二月十六號上對明軍兵員的統計很清楚 入朝官兵實到三萬八千五百三十七人 平壤之戰陣亡七百九十六 陣傷一千四百九十二 開城之戰陣亡六人 陣傷六十七人 可戰之兵為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六人 臨陣所選精銳為兩萬人
碧蹄館之戰明軍分四批而戰 先是查大受的500人 而后是李寧 祖承訓的2500人 而后是李如松的1000人 和楊元的1000人 要說這輕敵冒進被人伏擊也是查大受 李如松在從坡州趕往碧蹄的時候已經得到高彥伯所部官兵明軍不利的消息 他仍然堅持趕往 還傷了左頰
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精確算法,
祖承訓、李寧三千前鋒
李如松、張世爵、李如柏一千
楊元一千后繼
總計五千
而戰果則是以五千當倭數萬,最終斬獲一百六十七級,自身陣亡二百六十四,倭敗績遁退
是為“碧蹄之捷”,也就是說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立場和觀點,碧蹄館是一捷,而非敗績。與此有類似說法的是明朝諸葛元聲的《兩朝平攘錄》,稱李如松三千打退小早川隆景十萬,群倭“咋舌咬指”不敢與之相斗,是役,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級(與《經略復國要編》相同)。
按李如松上報,碧蹄館一役明軍死亡200余人,參照宋應昌的資料分析,最多300人。
再看日寇的損失:
萬歷二十一年的三月下旬,宇喜多秀家在漢城清算了一下手里掌握的全部兵力,數字流傳至今。可與碧蹄館直接作戰的日軍部隊與萬歷二十年七月末進行比較。
萬歷二十年七月末 萬歷二十一年三月末
黑田長政 8000 減至5269
小早川隆景(含秀包) 10000 9552
立花宗茂、高橋統增 3200 僅剩1132
筑紫廣門 900 僅存327
從列表里可以看出,黑田長政減少了兩千七百三十一人,小早川本隊減少了四百四十八人,立花和筑紫這兩支一線部隊分別減少了兩千零六十八人和五百七十三人。三、六兩軍團合計減員五千八百二十人,將近6000人。
從上可見碧蹄館留下的痕跡非常明顯:
精銳的立花宗茂部隊最早與明軍接戰,減員最嚴重,達70%,硬性減員達2000多人;隨后參戰的黑田部隊稍好,減員30%
最后投入戰斗的隆景損失最少,只減員5%。當然,這與隆景兵力基數大有關。
這些部隊的減員,是隨著在碧蹄館投入戰斗的先后順序而遞減。筑紫是和小早川一起投入的戰斗,兩人減員的絕對數也極其接近。
扣除零散戰斗、非戰斗減員等因素(盡管這時段內日軍沒有別的大戰斗)碧蹄館戰斗給日軍造成的硬性減員至少是3---4千人。
所謂硬性減員,當主要是陣亡,剩下的是殘廢或重病歸國。因為碧蹄之戰到次年三月已過了兩個月,輕傷和輕病該復員了。
相比明軍陣亡人數,則碧蹄館之役,日軍死亡大致又最少也是明軍10倍以上
關于碧蹄之戰,還需多說幾句的是:
朝鮮方面或說明軍死三百,或說傷亡“幾至五六百者”
最大版本的傷亡數字出自《宣祖實錄》里戚家軍系統吳惟珊對朝鮮官員說“斬倭僅百二十余,天兵死傷千五百”
但這話連朝鮮君臣也否定,在后面評到“惟珊乃袁主事差來體探人,南兵與提督有隙”
據《宣祖實錄》,明軍分南北派系,同兵系即戚家軍系統的吳惟忠等人。北軍系即李如松為首的遼兵系統
宣宗名臣尹根壽就指出,平壤之戰是明軍南北矛盾之始:“南北軍不相能矣,平壤之役,南人先登力戰,而得首級者皆是北人。故南軍憤怨而如是也”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60頁
還有一段朝鮮君臣對話頗有意思:
“上曰:‘提督(李如松)用兵如何?’,(對曰):‘提督甚好人,而但南北兵不相得,詬罵提督者亦多矣!’”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690頁
回答者是朝鮮委派的李如松接伴使李德馨
即使如此,朝鮮方認為的天兵死傷五六百事后被證明偏高,甚至最終死亡人數可能在三百以下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連續還來,提督亦以此為喜”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39頁
蔚山大戰,是最需多費口舌的,因為明朝一個言官的誹謗被清代修史者惡意引為信史,釀成蔚山之戰成為明代軍事史上最大的冤案!!!
關于明軍在蔚山死2萬的考證:
該數字最早源自丁應泰彈奏楊鎬與李如梅的奏章:
“遼兵陣亡已逾二萬皆喪于如梅兄弟之手前后費餉六七百萬又謂鎬與如梅媚倭將清正與之講和以私通清正之書進呈因論鎬所當罪者二十八事可羞者十事”
丁應泰其人是什么人格,稍懂歷史者都知道,此奏一出,遭到在朝的明軍高層一致強烈否定,要求朝廷派人來查勘傷亡
明神宗不知何意,竟任命與丁應泰過從甚密的好友徐觀瀾為“查勘東征兵科左給事中”赴朝查勘蔚山死亡人數。但徐百般查驗,無法交差,最后只好說查出二千人陣亡,后再無下文。
有明一代,沒有任何史料、檔案、筆記記載過明軍在蔚山死亡超過二千人。
即使一向夸大戰果的日本(比如碧蹄館明軍參戰僅數千,竟報斬殺明軍二萬。而泗川之戰朝鮮史料稱明軍死亡五千人,日方竟“泗川表大明人八萬余兵撃亡畢”),也只聲稱蔚山斬級一萬三千。還有一說是:『淺野家文書』255號記錄,合戦后的日本方面検證各場所合計10386人敵兵遺棄尸體確認。--------可見日本言過其實到何等地步!
對蔚山之戰明軍敗撤,《萬歷實錄》僅說“倭襲兩協,棄輜重無算”,完全不承認有上萬人的損失。
明人《萬歷三大征考。倭 下》“是時戊戌正月三日,經理聞報即倉皇撤兵,倭襲兩協,棄輜重無算。經理乃移各兵回王京,圖再舉”
明人《兩朝平攘錄。日本 下》“已而初三,賊兵彌近。鎬益無措,因不俟及期,狼狽先行。盧游擊二千兵在西江口,亦不傳知。諸將聞經理、提督已撤營去,紛紛連夜亂退。賊知援兵到,即開門襲擊,行緩者盡被殺死,賴吳副將、茅游擊兩營浙兵斷后,倭追十數里,見有兵防后方回”
-----------------------------這里也只說行緩者盡被殺死,但死亡數明顯有限,據朝鮮史料《再造藩邦志》,日軍追擊未久:“經理(楊鎬)令突騎擊之,斬九級,賊乃卻”
而朝鮮《宣祖實錄》關于明軍傷亡則有更詳細的查驗:
副總李如梅接伴使李德悅馳啟曰【○本月初四各營回軍事,則已為馳啟矣。當日諸軍撤還之際,水陸倭賊合兵追擊,至于三十里之外。唐軍死者無數,或云三千,或云四千。其中盧參將一軍,則已在后幾近覆沒云。而軍中諱言,時未知其數也。大抵無端撤軍,賊乘其后,蒼黃奔北,自取敗績。弓矢蹬杖,投棄盈路,以至籍寇。安有如此痛哭之事,言之無及】----------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2474頁
朝鮮國王為蔚山死傷數字辨覆冤枉之事:【○初四日有經理與提督商議,以官兵漸疲,賊援日添,始令退兵。經理令步兵先退,挑選李如梅、楊登山、擺賽等馬軍自領為殿,賊不敢追躡,路遇傷兵,令給標馬載來,各營官兵別無損傷,但據本國別將韓明璉說稱‘箭灘堵截官兵與賊交鋒,殺傷相當,該被殺傷之數,亦不得的知’。臣回到安康訪問,[color=red]得先后陣亡官兵共該八百余員名,被傷官兵共該三千余員名,其后到安東路上,多見被傷官兵因傷物故,該數想過一千余員名,官兵死傷之數,大約如此[/color],而非親自查驗,不可保為的數......隨據議政府狀啟:‘島山一戰,官兵死亡之數,俱系傳聞之說,不可據以為信’】------------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2572頁
《再造藩邦志》關于蔚山之數傷亡【○當夜經理令撤各營,使擺賽、楊登山為殿,次第卷退,船上之賊見天兵回,爭下陸。經理令突騎擊之,斬九級,賊乃卻。經理令諸軍燒糧餉器械,達夜馳還慶州。吳惟忠、祖承訓諸將在箭灘者,未及撤回,為賊所迫,浙兵多墮水死。是役也,天兵死者。幾一千四百人。傷者三千余人。游擊陳寅中丸舁還京城。陳愚聞以先鋒將。分守東南隅。領家丁先登。手自斫賊。又放大炮及火箭破賊船。經理獎其壯勇。以城北地險。命移其中攻之。愚聞先入柵中。家丁戒其輕進。不從。已而中丸。舁歸得不死。游擊楊萬金手執金鼓。登城力戰。中丸而墜。舁歸道卒。其他資糧器械。蕩然無遺。】
綜合分析,在攻城階段,明軍死亡九百多人,而撤退階段,犧牲一千余人,共計二千多人。
而日方近世著名論文《蔚山籠城戰與關原合戰》見《關原合戰與近世國制》第一章/首發于《倭城研究》(城郭談話會)第二號,一九九八年
則承認因被圍困導致嚴重饑餓缺水的日軍,在援軍到來后沒有積極追擊明軍,并且在解圍后日軍將領層普遍厭戰,紛紛要求縮小戰線。而遠在日本的豐臣秀吉卻因前線日軍一再諱敗為勝,對日軍大勝之下竟不追明軍深為不解,極為惱怒。引發了豐臣系內部深刻裂痕,直接后遺癥就是關原合戰豐臣系的分裂。
正本清源:所謂蔚山明軍死二萬,實際是清代才開始的說法
最早是清人古應泰(是不是名字也叫應泰,所以站一邊去了?)在《明朝紀事本末》里的謬說。
其后《清史稿》將此沿襲。
由上可見,僅蔚山外圍戰,二萬日軍就已損失大半,那么按朝鮮記載,剩下的日軍被圍困中死了多少呢?
現摘錄朝鮮《宣祖實錄》兩段記載來一探究竟:
注意時間順序
“經理接伴使(朝方在楊鎬身邊的隨從官員)李德馨、都元帥權粟馳啟:‘自二十七日夕下雨達夜不霽,經理(楊鎬)、提督(麻貴)提得逃出被擄人四名盤問,說稱城中無糧無水,賊徒或契收拾燒米,夜來下雨,多以單衣紙張濡取汁飲之。清正深恨棄西生而來此云’”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2467頁
圍城第五天:
“張云翼馳啟曰:‘今朝我國被擄兒童四名女人二名出來言,清正等五將時在城中,而軍糧已盡,且無井泉,夜間汲城下井水,而卒倭不得飲之,城中賊眾日夜憂悶云云。。。。。。倭賊二人持旗書欲為請和云云’”
---------第2468頁
圍城第七天:
“我國被擄男女六七人出來問之,則城中無糧無井,賊卒乘夜下城收拾燒米而食。城外井泉已皆填塞,賊徒無器,以小缽取水而飲,或以衣濕水而嚙之云”
----------第2471頁
圍城第九天
“張云翼馳啟曰:‘去夜(30日)倭賊三十余欲汲水出城,金應瑞與降倭設伏擒五名,斬五級,問于降倭則曰城中無糧無水,而大將則金哥、清正等六將方在,軍卒則萬余名,而皆饑癃不合戰用,精兵則未滿千名云’”
-----------同頁
一直圍到第十五日為止。
戰役結束后,楊鎬奏本:
“所幸將士奮勇,徑壓其壘,撲殺四十余里,破滅堅城大柵數處,除焚溺死者不可勝計,俘斬其將校已千三百有奇。其素日所蓄積,累歲所置,一朝蕩然所掃。清正僅以身免,奔之島山之窟。我兵一再仰攻,惕于彈傷,設長圍守之,既浹旬矣,賊益窘急,據示降者與我被擄者同稱‘城守不滿三千,為我炮矢所殲,并饑渴死者橫尸成堆,僅鳥銃手二百名,日食生米一合,余皆奄奄待斃’”
---------------第2478頁
第九天城內尚有萬余饑兵只是病餓不可戰,到戰爭結束末,已死剩為三千,其中真正能戰的是二百鳥銃兵,而且每天只有一合米勉強不死
楊鎬政敵,及軍中不和者,對此段內容均未做任何否定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