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中醫稱“癥瘕”)的形成,與肝、脾、沖任二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1)肝郁氣滯,血瘀成癥
肝主疏泄,長期抑郁、生悶氣會導致肝氣郁結。
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行不暢,瘀血滯留胞...
子宮肌瘤(中醫稱“癥瘕”)的形成,與肝、脾、沖任二脈功能失調密切相關:
(1)肝郁氣滯,血瘀成癥
肝主疏泄,長期抑郁、生悶氣會導致肝氣郁結。
氣為血之帥,氣滯則血行不暢,瘀血滯留胞宮,逐漸形成包塊。
《濟生方》所言:“憂思恚怒,氣機阻滯,血瘀凝結,發為癥瘕。”
(2)脾虛痰凝,虛實夾雜
肝郁克脾,脾失健運則水濕停滯,聚而成痰。
痰瘀互結于胞宮,加速肌瘤生長。
(3)?沖任失調,胞宮失養
沖任二脈起于胞中,主管月經與生殖。
情志不暢導致肝失疏泄,影響沖任氣血運行,胞宮得不到正常濡養,組織異常增生。
從中醫角度分析,女人長期生氣,肝氣郁結未能及時疏解,導致氣滯血瘀。
傾訴被忽視加劇情緒壓抑,形成“肝郁→脾虛→痰瘀”惡性循環。
最終多個肌瘤的爆發,正是多年情志內傷的病理積累。
西醫機制:腸道菌群或是情緒與腫瘤的“跨界橋梁”!
近年研究發現,心理壓力不僅直接影響內分泌系統,更通過“腸-腦軸”引發全身代謝紊亂。
中山大學團隊2025年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1]:
心理壓力會顯著降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等腸菌的豐度,進而導致短鏈脂肪酸丁酸的含量下降,最終促進乳腺癌細胞往驅動腫瘤發生、轉移、耐藥和復發的癌癥干樣細胞發展。
?
1、壓力改變腸道菌群結構
慢性壓力顯著降低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菌)等有益菌豐度。
導致短鏈脂肪酸(如丁酸)合成減少。
丁酸具有抗炎、調節免疫、抑制異常細胞增殖的作用,其缺乏可能促進肌瘤生長。
2、腸道菌群紊亂導致雌激素代謝失衡
腸道菌群參與雌激素的肝腸循環。
壓力導致的菌群失調,會使β-葡萄糖醛酸酶活性升高,促進雌激素再吸收。
“高雌激素狀態”,正是刺激子宮平滑肌增生的關鍵因素。
3、?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紊亂
壓力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皮質醇水平升高抑制免疫功能。
還會削弱機體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
同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導致局部組織缺氧,加速肌瘤血管生成。
中山大學團隊發現,補充Akk菌或高纖維飲食,可逆轉壓力誘導的腫瘤進展。
這提示,調節腸道微生態,可能成為肌瘤防治新方向。
為什么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和肌瘤三者同時誘發?
臨床數據顯示,甲狀腺結節患者同時伴有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的概率是94.3%[2]。
三者看似分屬不同系統,實則存在共性病理基礎:
(1)激素受體廣泛分布
甲狀腺、乳腺、子宮組織均高表達雌激素受體(ER)。
長期壓力導致的雌激素水平波動,可同步刺激三者組織異常增生。
(2)下丘腦-垂體軸調控異常
壓力通過HPA軸影響促甲狀腺激素(TSH)、促卵泡激素(FSH)分泌。
導致甲狀腺功能異常與卵巢激素失衡并存。
(3)?慢性炎癥微環境
壓力誘導的氧化應激和炎性因子(如IL-6、TNF-α)升高。
在甲狀腺、乳腺、子宮形成促增殖微環境,構成“炎-癌轉化”風險。
預防措施:
每年1次體檢,婦科+甲狀腺/乳腺B超聲。
每日15分鐘正念冥想,降低皮質醇水平
?每日30g膳食纖維,促進腸道有益菌繁殖。
參考文獻:
1、Gut dysbiosis conveys psychological stress to activate LRP5/β-catenin pathway promoting cancer stemness.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10, 79 (2025).
2、從病機共性探討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與子宮肌瘤的內在聯系。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