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通過母系線粒體來進行分類。
根據母系線粒體的分類,東北亞地區的北方民族(如蒙古族、突厥族和通古斯人)以及北東亞人(包括北方漢族、日韓民族和藏緬語系的民族)在母系線粒體上屬于同...
我希望通過母系線粒體來進行分類。
根據母系線粒體的分類,東北亞地區的北方民族(如蒙古族、突厥族和通古斯人)以及北東亞人(包括北方漢族、日韓民族和藏緬語系的民族)在母系線粒體上屬于同一類。這些人群通常具有單眼皮和不同程度的內褶皺皮,頭部較大,主要的母系線粒體類型有A、C、D、Z、G等。
南東亞人(如南方漢族、南島民族、壯侗民族、苗瑤族)和東南亞人(如越南、泰國)在母系線粒體上屬于另一類。這些東南亞人主要是來自華南地區的移民,除了孟高棉人之外,母系線粒體主要以R、B、F、M7為主。這些人群通常有大眼皮,雙眼皮,內褶皺皮較少,甚至有些人眼睛特別大,比如廣西的運動員練俊杰。雖然越南和泰國分別使用南亞語系和壯侗語系,但在基因上,越南人更接近于西雙版納的傣族,而泰國人則更接近于使用南亞語系的高孟棉人。
總的來說,現今的東南亞人是華南地區的南東亞人與印度地區的土著達羅毗荼人混血的結果。雖然Y染色體仍保留南東亞特色(如O1a和O1b),但常染色體中已經混入了大量印度土著的母系線粒體,如M112等。
--------------(分割線)
按照線粒體來說完全不像,北漢跟北亞有六七層匹配,而東北亞跟北亞則有七八成匹配。通常來說線粒體才是提供常染的,Y染色體有非洲r1b和芬蘭n1這種反例子了,具體代表性反而極為有限。
線粒體提供常染從而決定長相表型,y染色體只能研究民族起源,無法作為地理種族參照物。按照單倍群芬蘭跟雅酷特是同源,但兩者長相有半點相似度嗎?一個是黃發藍眼一個基本古北耐寒。同理印度人跟東歐也是同源,一個已有明顯的棕色人特征,另一個也是黃發藍眼。這點怎么解釋呢?不正是混入土著線粒體后,外觀的常染表型被同化,才會出現長相偏差明顯的情況。
還有薩赫勒地區的r1b-v88也有話說,這個單倍群在很多西非國家高頻,當地人長相卻全是刻板黑非洲為主。按照y染色體跟西北歐主流的r1b也是基本同源,不還是母系差異帶來的種族偏差?線粒體才是決定地理種族的重要參照。
線粒體dna在線粒體,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在細胞核。線粒體dna作用小多了。
線粒體跟常染的關聯性更強,以上人群足以作為重要參照了,光靠y染色體帶過去一點表型。兩三百年內就會被同化,不然你怎么解釋芬蘭跟雅酷特的差異?還有印度跟東歐的差異也是同理,更遠的還有薩赫勒和西北歐的差異,這些y染色體都是非常接近的。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