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關中平原”這個歷史名詞之前,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西安”?
西安位于關中平原的中心地帶,與咸陽相鄰。過去三千年里,這里一直是關中平原上最大的城市。因此,關于在西安建都的討論,...
在回答“關中平原”這個歷史名詞之前,首先你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西安”?
西安位于關中平原的中心地帶,與咸陽相鄰。過去三千年里,這里一直是關中平原上最大的城市。因此,關于在西安建都的討論,其實就是在討論在關中建都。
關中平原是怎樣的呢?在中國漢族的傳統居住區,包括東北地區,地質活動頻繁,造山帶密布,因此沒有像西伯利亞或印度德干高原那樣的平坦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等都是山脈隆起后周邊地殼斷陷,再經風或河流沉積物填埋而成的,表面看似平坦,但地殼下實則崎嶇不平。關中平原也是如此,它是秦嶺北側的一個斷陷盆地。
這個盆地被來自西方的黃沙填平,形成了關中平原。黃土松散,適合早期農業耕種,而這些黃土來源于印度板塊的碰撞。印度板塊的擠壓抬升了中亞新疆和蒙古地區的山脈,塑造了中國的季風氣候,使得中國東南部從干旱的沙漠變為森林繁茂的地區,而西部則變得干旱,加速了西北山體的風化。粗大的沙粒在較近的地方形成沙漠,而細小的黃土則被吹到東方,主要落在黃土高原。
由于秦嶺位于關中南邊,擋住了南來的水汽,使得關中比秦嶺以南更為干旱,這反而促進了早期農業的發展。關中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并非偶然。
關中平原北邊是陜北黃土高原,雖然五千年前這里出現了像石峁這樣的大城,但其人口規模仍無法與關中平原相比。渭河連接陜北和關中,使得統治關中的政權易于控制陜北和隴東。
關中平原東北是山西,夾在呂梁山和太行山之間,缺乏大盆地,難以獨立,較易被關中政權控制,而華北平原的政權難以攻打山西。
關中平原東南通過秦嶺大巴山可到南陽盆地,再進入江漢平原,順長江南下可到南京。在唐朝之前,長江下游經濟不如關中,沿此路線南下勝算較高。
關中平原西南通過秦嶺可到四川盆地,四周山嶺環繞,歷史上未出現過大規模向外擴張的政權,四川盆地長期為關中/洛陽政權的資源后盾。
關中正西是河西走廊,是連接西域的通道,歷史上是重要的貿易和交流窗口,類似于近代的上海和廣州。
然而,長安在唐朝之后不再是首都,原因在于華北平原的整合,中國人口分布變化,以及主要外部威脅方向的改變。
關中建都的條件是華北平原人口不壓倒西北,東南人口較少,外敵主要來自北方和西方。然而,隨著時間推移,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發展迅速,國防隱患轉向東北和東部沿海,而西部和青藏地區不再對內地構成威脅。
因此,過去一千年里,關中遠離人口重心和國防前線,不再適合作為首都。北京由于其地理位置接近東北和海洋,自1153年起成為北中國乃至全中國的都城,這一選擇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