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鹽漬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鹽分(如鈉、鈣、鎂的氯化物、硫酸鹽等)在表層或根系區(qū)域過度積累,導致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長受阻的現象。這種現象常見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或灌溉不當的區(qū)域,是土地退化的重要類型之一。
主要成因
自然因素:
- 氣候干旱:蒸發(fā)強烈,鹽分隨水分上升至地表堆積。
- 地下水鹽分高:地下水位淺且含鹽時,鹽分易通過毛細作用上升。
- 沿海地區(qū)海水倒灌:海水中鹽分滲入土壤。
人為因素:
- 不合理灌溉:過量灌溉或使用含鹽高的水源,導致鹽分滯留。
- 排水系統缺失:土壤中的鹽分無法被雨水或灌溉水淋洗排出。
- 過度施肥:長期使用化肥可能增加土壤鹽分。
危害
- 植物生長受阻:高鹽環(huán)境使植物根系吸水困難,導致“生理干旱”,甚至死亡。
- 土壤結構破壞:鹽分使土壤板結,透氣性和保水性下降。
- 生物多樣性減少:鹽漬化土地難以支持大多數植物和微生物生存。
- 農業(yè)減產:全球約20%的灌溉農田受鹽漬化影響,嚴重威脅糧食安全。
類型
- 原生鹽漬化:自然條件下形成的鹽漬土。
- 次生鹽漬化:人類活動(如灌溉不當)導致的鹽分積累,占現代鹽漬化的70%以上。
防治措施
- 科學灌溉:采用滴灌、滲灌等技術,避免大水漫灌。
- 完善排水系統:修建排水溝或地下管道,排出多余鹽分。
- 種植耐鹽作物:如甜菜、大麥、鹽角草等。
- 土壤改良:添加石膏、有機肥或洗鹽(用淡水沖洗表層鹽分)。
- 覆蓋保墑:用地膜或秸稈覆蓋減少蒸發(fā),抑制鹽分上移。
典型案例
- 中亞咸海流域:因過度引水灌溉棉花,導致土壤鹽漬化加劇,農田廢棄。
- 中國黃淮海平原:通過挖溝排水、種植綠肥等措施改良鹽堿地。
土壤鹽漬化是全球性的環(huán)境問題,防治需結合自然規(guī)律與科學管理,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