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導致10%的人口過剩,面臨住房困難。你認為房價和房租會上漲10%,還是會持續上漲,直到有10%的人無法負擔而被迫離開?
在非典時期,全國出現恐慌,導致搶購潮。當時酒精...
一個城市人口持續增加,導致10%的人口過剩,面臨住房困難。你認為房價和房租會上漲10%,還是會持續上漲,直到有10%的人無法負擔而被迫離開?
在非典時期,全國出現恐慌,導致搶購潮。當時酒精供不應求,有人建議用鹽和醋來消毒。你認為當時鹽和醋的價格是每包或每瓶上漲了3到5元,還是漲到了2000元?
俄羅斯為歐洲提供了近40%的天然氣,北溪管道被炸后,你認為天然氣價格上漲了40%還是17倍?
“糧食短缺10%的結果不是價格上漲10%,而是價格持續上漲,直到10%的人因饑餓而死。”這句話的出處不詳,但其邏輯可能是想表達阿馬蒂亞·森的理論。天災常有,但饑荒主要發生在人類社會而非自然界。阿馬蒂亞·森分析了四次大饑荒,發現饑荒更多是人禍,而非天災,每次饑荒都并不缺糧。
糧食不同于一般非必需品,其短缺更多是分配問題,而非供給問題,反映的是權力的控制。
每一口食物背后,都有一條權力鏈,只有每個環節順暢運轉,你才能獲得食物:
- 基于貿易的權利——我能用錢購買食物;
- 基于生產的權利——我用生產活動賺來的錢購買食物;
- 勞動的權利——我有權通過勞動掙錢;
- 繼承和轉移權利——我有權獲得他人自愿贈予的東西。
這就是交換權利理論。
當這些交換權利受損,你就無法獲得食物:
糧食短缺時,富人會囤積更多食物,導致價格上漲,影響低收入者的交換權利,首先損害“基于貿易的權利”(如1941年孟加拉饑荒,糧食減產17%,但糧價漲了285%);
同時,糧食短缺會引發經濟變化,影響就業,損害“基于生產的權利”和“勞動的權利”;(兩年后糧食產量恢復,但1943年孟加拉饑荒爆發,底層工人收入僅為饑荒前的20%)。
前三個權利基于市場交換,還可依賴第四條——社會保障(但孟加拉和埃塞俄比亞大饑荒時,國家動蕩,無政府救助,導致大量餓死),即“繼承和轉移權利”的損害。
這一過程揭示了不同社會階層因權利不同而對食物控制能力的差異。
在阿馬蒂亞·森研究的四次大饑荒中,窮人餓死了數百萬,而富人卻獲利頗豐。
所以,這種邏輯可能是想表達:糧食短缺10%并不直接導致漲價,而是10%的弱勢群體的交換權利受損,如果這條權利鏈無法修復,他們將面臨饑餓。
如果你對饑荒的理解有異議,請查閱聯合國和世界糧食計劃署(WFP)官網,了解“饑荒”的定義及判定條件。
有人認為自然界也有饑荒,請先完成上述步驟,再聽我解釋:
在理想條件下(無惡劣環境、無天敵、食物和空間無限),生物繁殖呈指數增長。(中學生物題目:給你兩只兔子,幾年后會有多少只?)
但實際上,自然界糧食產量線性增長,加上天災、捕食者、疾病等因素,動物種群數量會很快達到環境承載力上限,遵循S型曲線增長,也稱logistic growth。
人類的特殊之處在于創造了農業,不提現代農業科技或自然改造能力,僅談一萬年前的農耕和五千年前的大規模種植,已讓糧食產量突破自然上限,給予人類繁殖顯著優勢。
在自然界,種群增長超過食物供應速度或天災導致種群減少,實際結果是“食物短缺”,而非“饑荒”。
人類社會涉及社會、經濟和政治因素。除了天災或農業生產力不足導致的食物供應不足,還有戰爭、政治沖突導致的供應鏈中斷,不平等導致的分配不當,經濟危機、價格波動、貿易限制等引發的糧食問題。
因此,人類的饑荒在程度和范圍上遠比自然界因食物短缺導致的種群波動更為慘烈。
注:根據聯合國糧食安全綜合分類系統,糧食不安全狀況分為五個階段——糧食基本安全、處于壓力狀態、危機狀態、緊急狀態、饑荒。自然條件下,大多在第三步就開始S曲線反彈。
上述是簡單理論解釋,實際情況更為復雜。
不過,人類已從過去的大饑荒中吸取教訓。現在許多國家將糧食、能源視為戰略資源,并建立了更民主和相對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不會放任大規模饑荒發生。(近年歐洲燃氣短缺,也不會有人凍死)
歡迎收藏本站,獲取更多優質內容。如需轉載請保留本文地址。本文地址:http://www.zsliqing.cn/article/1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