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購買欲強是很多家長頭疼的問題
寶寶聽話,家里已經有很多車了,不要再買了。
我說不買就不買。你不能走嗎?如果你不走,我就自己走。你一個人蹲在這里。
好吧,我怕你。這是我最后一次給你買車。
這樣的場景對許多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孩子們有強烈的購買欲望,這是許多父母頭疼的問題。那么,當孩子和父母總是要求買東西時,父母應該如何處理呢?
情景重現1
礙于情面 只好妥協
市民李女士是一個4歲孩子的母親。每當超市的孩子堅持買玩具時,她都會先妥協。我女兒很固執。她不給她買就哭。聽著孩子的哭聲,她感到難以忍受。最后,她買了它。
當6歲的兒子在公共場所哭鬧耍賴買東西時,市民梁先生經常因為感情同意孩子的要求。
評論:不利于規則意識的培養
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這不利于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廣西幼兒園師范學院的老師陳金菊說。如果孩子能很容易地通過哭泣或欺騙來得到父母的妥協,父母在未來教育孩子時就會逐漸失去威望。
情景重現2
孩子哭鬧 父母生拉硬拖
如果孩子一哭,父母就會遷就,這會寵壞孩子。幾次之后,孩子們會利用漏洞,以他們成功實踐的方式得到他們想要的。方女士說,當她的孩子在街上哭著買東西時,她總是硬生生地把孩子帶走。
點評:很容易留下精神創傷
南寧七田教育·智慧源學校校長朱海瑕認為,方女士的教育方法過于簡單粗暴,教育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叛逆和固執。
當孩子在地上打滾哭泣以獲得他們最喜歡的東西時,父母不能妥協,但在不買東西的同時,他們也應該給孩子平等和尊重。朱海瑕說,把孩子帶走,讓他遠離玩具攤,真的很快,但這會給孩子留下內心的創傷。大多數孩子的問題都會在青春期爆發,那些不平等和尊重的孩子在青春期會非常叛逆,指導不好,甚至誤入歧途。
專家建議:ABC原則平等尊重
專家支招
ABC平等尊重的原則
南寧七田教育桂林中心教師陸娜認為,家長不妨嘗試ABC原則。如果父母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要求孩子,孩子肯定會感到困惑;只有制定標準,才能確定孩子是否亂花錢。
A:事前約定。比如去超市,父母出門前和孩子約定父母只能買什么,孩子只能買什么,討論后再出門。約定要按照不傷害他人、不妨礙他人的原則制定。
盧娜提醒父母,在與孩子達成事先協議時,必須在尊重和平的前提下進行,而不是僅僅依靠成年人的想法和購買能力,把父母的意愿強加給孩子。例如,你可以和你的孩子討論孩子最想買什么,他真正需要什么,家里沒有必要買什么,等等。經過如此平等和民主的討論,孩子們將遵守他們與父母的協議。
B:事中提醒。如果已經達成協議,就必須堅決執行。當孩子遇到他不在計劃內想買的東西時,他可能會忘記與父母的協議,爭吵必須買,然后父母應該提醒孩子:我們同意只能買××,不能買別的。
盧娜提醒說,孩子們會繼續試圖觸及父母的底線,這是父母在孩子心中建立威望的時候了。因此,無論孩子有什么原因,只要不在約定的范圍內,父母都應該堅持原來的協議。此外,父母自己也應該樹立榜樣,在購物超市時不能隨意購買超出約定范圍的東西。
C:事后總結。例如,當你從超市回家時,父母可以對你的孩子說:今天,寶寶在超市看到了他最喜歡的玩具,想買,但他還是忍住了,遵守了與父母的協議。寶寶做得很好!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下寶寶喜歡的玩具是否真的需要買?下次你去的時候你想再買一次嗎?
ABC原則不僅適用于父母和孩子外出購物,也適用于日常生活。盧娜說,通常,父母可以讓孩子在家里養成約定的習慣。如果你同意你的孩子每天只能看15分鐘的電視,你應該關掉電視,從小事開始培養孩子遵守約定的習慣。
發現未滿足的心理需求
中國完形教育廣西分公司教師何明謙也認為,孩子強烈的購買欲望一定是由于他的一些心理不滿造成的。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找到孩子物質追求背后未滿足的心理需求更為重要。有時候孩子一定要從父母那里買東西來證明自己的重要性,讓父母更加關注他。父母應該做的是找出孩子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沒有滿足什么需求。例如,父母應該檢查自己:他們是否足夠關注孩子?
此外,父母應該接受孩子對某些事情的偏好,了解孩子需要購買他喜歡的東西。例如,孩子特別喜歡吃櫻桃,但父母真的不能滿足孩子的每一個需求,可以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喜歡櫻桃,櫻桃看起來很漂亮,吃酸甜,很美味,但櫻桃太貴了,如果我們總是買,媽媽會感到有點壓力。讓我們想辦法讓寶寶既能吃到美味的櫻桃,又能讓大家開心,好嗎?父母可以通過動之以情、理之以理的方式與孩子達成協議,比如一個月只能吃一次,或者價格在多大范圍內。讓孩子慢慢理解,按照約定繼續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