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肺結節直徑達到或超過8mm時,進行PET/CT掃描或活檢的主要原因是,結節的惡性可能性與其直徑成正比。因此,8mm以上的實性肺結節中,肺癌的發病率相對較高[Source 1](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842635)。
Fleischner協會和美國胸科醫師學會(ACCP)的指南都推薦對>8mm的實性結節進行更深入的檢查。這些指南建議在發現肺結節后3個月進行CT和PET-CT聯合檢查,或根據結節的大小、形態、合并癥和其他因素進行組織取樣。對于>8mm的實性結節,其惡性概率被預測為5-60%,建議使用PET-CT進行檢查,如果掃描結果陽性,則立即進行活檢[Source 1](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842635)。
然而,研究顯示,盡管指南推薦使用PET-CT檢查,但一些醫生在評估偶然發現的肺結節時并未遵循這些指南。這可能是因為對PET-CT準確性的擔憂。在一項大型CT篩查試驗的研究人群中,PET-CT對直徑≥15mm的結節的敏感性很高(98%),但對較小的結節的敏感性卻差得多(65%)。此外,PET-CT的特異性,并不理想,特別是在傳染性肺病流行的國家地區[Source 1](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842635)。
因此,有研究探討了對中度風險的肺結節患者使用肺癌相關抗體檢測來代替單獨的CT監測,看是否可以以經濟有效的方式改善結果。研究結果表明,肺癌相關抗體檢測的成本效益可能優于單獨使用CT監測[Source 1](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84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