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孩子從外公家中回家,一天到晚低下頭,郁郁寡歡。媽媽問他怎么了,他猶豫著開口:媽媽,我從樹底下挖出來的嗎?原先,她問外公他是哪里的,外公就對他說,是以一棵樹下挖出來的——
對,對,那你就是從樹底下挖出來的,對著鏡子,你快長出落葉了。
難道說,我就是樹木的孩子嗎?×
不要聽你外公的,他盡瞎說!實際上,你是有一天媽媽作夢時,一個天使寶貝竄進媽媽肚子,然后你降生。
我就是天使寶貝?×
媽媽把寶寶抱到懷中:
你們不是一棵樹。你也是父親媽媽愛的結晶—我們在一起,隨后完婚,當爸爸的男性精子碰到媽媽的卵細胞,就形成了一個小泡泡,這一小泡泡在媽媽肚里生長發育,這是你……
原來是這個樣子,我講么,我長得像爸爸,也不像樹啊……√
分析:
對待孩子這樣的情況,父母通常會以玩笑話的口氣岔開話題,比如要在樹底下挖出來的,要在垃圾桶里撿的。就像情景一中媽媽的處理方式一樣,這讓小孩很長時間沉浸于一種猜疑乃至不自信的心理狀態不可自拔,并且對自身的身世擁有悲觀念頭。
情景二中的媽媽,果斷的強調外公文化教育里的不正確,但是,對小孩所提的問題,卻給出了一個神話傳說一樣的表述,盡管孩子開心了,可他卻沒有了解到恰當的基礎知識,并且,以后都將會對其他家長的教育表示懷疑。
相比而言,情景三中媽媽的處理方式才是對的,她在教育孩子時,并沒否認別的父母的教育方式,而是將恰當的基礎知識,正常的給孩子作以解讀,解除他的負擔,并且也跟他說了性命的由來。
四五歲的孩子,對自身源于哪里,擁有追根求源的探索欲望。這時候,父母何不正臉、淡定地把恰當的基礎知識講給他聽—盡管,她不一定搞清楚這到底是什么原因,但是至少它會明白,自己是一個正常的的小孩,無須給自己是不是一棵樹而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