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GJ傳統文化非常重視禮儀。無論是在社會上還是在家庭中,人們都應該遵守一定的禮儀和法律,如遵守父子、君臣、尊卑、長幼、上下秩序等。所謂國有法,家有家規。
在我國傳統教育體系中,家庭主要承擔德育任務,學校主要承擔智育任務,分工明確。如今,兒童智力教育的重要性得到了高度重視,家庭和學校都專注于智力教育。誰來關注孩子的道德教育?
另一方面,各種宣傳兒童潛力發展的口號在社會上很流行。父母為孩子買玩具、書籍和培訓課程。他們很忙,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我們開發的孩子智力發展得很好。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接受了很多信息,比我們年輕的時候成熟得多;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會發現,與我們年輕的時候相比,孩子們似乎在其他方面發展緩慢。比如爺爺奶奶在看電視,孩子不討論就換成了兒童頻道;和父母玩的時候沒有界限,和父母玩的時候也不輕也不重——捏鼻子拉頭發。
假如說孩子的這些行為是生活中的小事,那么隨著孩子的成長,一些小事就會發展得非常嚴重。在孩子的心目中,缺乏尊重老人、孝順等概念。據說一些大城市發展了一項新業務:有房地產的老人,如果得不到孩子的照顧和贍養,就會帶著房子住在養老院。養老院負責出租房屋,租金作為養老院老年人的費用來源。這項新業務從側面反映出,社會上有許多孩子沒有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和美德。
今天兒童缺乏道德教育是由我們成年人的忽視造成的。孩子從出生起就成為家庭的中心,每個人都為孩子服務。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孩子上幼兒園、小學、中學……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都是為了孩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自動退居次要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會認為一切都應該以他的舒適和方便為準則。至于家里的其他人,他不會考慮,似乎也不需要考慮。
因此,家長不僅是家庭教育中孩子的監護人,也是負責孩子教育學習的最早教師,家長的榜樣作用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