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擁擠公共汽車上,我看見了那樣一幕: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艱難地拽著護攔晃晃悠悠地站在那里,而身邊坐的是一位十一二歲的男孩,他正津津有味地嚼著泡泡糖。我終于忍不住,便對那少年說:同學們,把位子交給老年人坐,好么?青少年還不等他回應,老婆婆就已爭著說:沒事兒,使他坐下來,我是他外婆。
這令我想到新聞媒體常常爆料的,許多父母為了能不想讓孩子吃苦受累,總去幫助孩子提背包、做值日忍不該做的事情,將孩子寵愛、慣著他,什么事都不讓他們做,什么事都依著她們的性情,哪怕是學校組織的暑假夏令營,父母們也放心不下,千方百計的跟隨。有的家長,小孩都上大學了,還害怕孩子離家后,進新的環境中日常生活會出現困難,因此盡可能想盡辦法就近原則念書,以便于自身照料。因為父母們這般的嬌慣、庇佑和斬獲,滋生了孩子任性、自私自利、器張、散漫等不良生長習性,隨處唯吾獨尊,凡事前想起自己,不管對方。
前不久看過雍正皇帝的劇,感受甚深。康熙皇帝童年時,其奶奶便對它的言行舉止立下諸多規定,略有超越,即嚴格指責。康熙皇帝五歲時,奶奶便喊他站班差役,每日黎明即起……在奶奶趨于嚴苛的調教下,康熙皇帝從小習射,勤奮好學到咳血的程度。
自然,我并不倡導家里長輩會用康熙皇帝奶奶那般的方式去文化教育自已的下一代。但嚴格要求,嚴教導,適度讓孩子們吃點苦,累點累,使得他們能適應各種生長環境,并且能夠在困境中克服種種困難,獨當一面,這肯定沒有錯。由于,大家養育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讓她們脫離父母的懷里,很好地去走自已的人生道路。我們要運用一切標準和機遇讓孩子從中進行磨煉,以提高其使命感。例如,從小養成意識地讓孩子們收拾自己的物品、宿舍床;成年人做事的時候,讓孩子一起幫助;為人處事層面讓孩子們尊重他人、謙虛禮讓等。
人的一生不肯定會碰到困難和挫折,因此,父母不但不可一味地大包大攬,還需要人為地給孩子成長路上設置一些路樁,引導他們想盡辦法去處理。孩子一定要習慣靠賣萌、索取或乞求等方式達成目的。小樹苗不剪難成材啊。
總而言之,若想要孩子成長更全面,適當讓孩子們吃點苦頭是非常有必要的,那樣孩子才會珍惜現在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