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三歲多的女孩喜歡把腳踩在椅子上。她媽媽提醒她,寶貝,放下她的腳。女孩放下腳。不久,女孩又踩上了腳。她媽媽提醒她,寶貝,你不能把腳放在椅子上。她媽媽說了多少次?鞋子太臟了,以后不能坐在椅子上。女孩像條件反射一樣把腳放下,但不久,女孩的腳又踩在椅子上了……
一個5歲的男孩膽子小,不敢冒險,不敢玩游樂園里的任何游樂玩具。母親認為這不像男孩,男孩應該敢于冒險,敢于挑戰。有一天,一家三口去公園玩,媽媽鼓勵男孩玩公園里的游樂玩具,男孩不敢。媽媽鼓勵,說:你是個男人,要有冒險的勇氣,你看到別人的小女孩敢玩,不然,爸爸媽媽陪你玩?男孩仍然沒有鼓起勇氣,母親失去了耐心,強迫孩子玩一次。男孩在痛苦中玩過一次,后來更不敢玩大玩具了……
以上是兩個母親糾正孩子缺點的場景。母親們都是對的,但教育效果很差:女孩們仍然更頻繁地踩在椅子上,甚至更頻繁地踩在椅子上;男孩們仍然膽小,甚至比以前更害怕冒險。為什么你不能和你的孩子說話呢?面對孩子們的缺點或壞習慣,我們該怎么辦?
說教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成年人喋喋不休的說教讓孩子們感到厭惡,或者孩子們會公開反對,忽視成年人的說教;或者表面服從,但內心非??咕埽圆荒軓母旧辖鉀Q問題,這就是說教無效的原因。對于孩子的缺點或壞習慣,一次又一次的說教實際上是為了提醒孩子:你膽小,你踩在椅子上。這將加強兒童的行為。
良好有效的教育不會露出痕跡,潤物細無聲。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例子,這也是膽小被動孩子的轉變。這位母親是一名大學老師。2009年12月,她給我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叫做令人擔憂的圖片:
我女兒圖圖2歲10個月,膽子小,有點內向。對不熟悉的人和環境,開始表現得比較害羞,玩了半天才熟悉。比如這個周末帶她去兒童公園,里面有很多孩子。其實她很喜歡里面的東西,只是有點害怕,不敢玩。等了半天,興頭才顯現出來。此時要有大人陪伴。如果其他孩子來玩,她會主動跑到父母身邊。平時在小區坐滑梯也是如此。如果有很多孩子在玩,她就不愿意上去滑,也不會和別人競爭。
圖圖在幼兒園不開心。老師說她在幼兒園一直保持沉默,不主動和孩子一起玩,也不喜歡幼兒園的玩具。和一兩個孩子玩很好,就是集體活動不太開心(我估計她很想參加,但是不敢參加,或者不知道怎么參加)。圖圖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好,但她就是不喜歡說話。只有老師問她,她才說。
在與圖圖媽媽的溝通中,我了解到孩子是一種不惹麻煩的類型,他們更保護孩子,遇到孩子和同伴的沖突會立即介入。幼兒園老師很少有機會自己解決問題,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會被抓傷,這對父母來說很難解釋。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搶了,因為拉不下臉說別人,媽媽的做法是讓孩子謙虛,這種不公平的做法讓孩子感到委屈和受傷,所以變得更加退縮。
我建議圖圖媽媽為孩子們創造一個真正的社交圈,成年人少干預,我相信孩子們有自己的解決方案的能力。當孩子們搶劫孩子們的玩具時,鼓勵孩子們找到一種方法把它拿回來,不要考慮面子,保持規則的公平是最重要的。同時,不要在孩子面前說膽小之類的話,也不要急于讓孩子主動與他人溝通,以免給孩子施加壓力。仔細觀察孩子,發現孩子的勇敢行為及時肯定。
一個月后,我看到了圖圖媽媽的反饋:今天帶圖圖去玩,三個孩子一起玩滑梯,圖圖表現得很好。當前面的孩子準備躺在滑梯上睡覺時,圖圖有點焦慮,但她沒有像往常一樣向母親求助或自動退休,而是跺著腳提醒她的小同學(同一班的孩子)。過了一會兒,在孩子奶奶的問候下,孩子自己滑了下來,圖片也順利滑了下來。這一變化,給我帶來了一些驚喜,圖圖在與同伴的交往中,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方式,變得更加大膽。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有時我會失去耐心,告訴她‘應該自己去做!我們應該和別人打招呼’……但是效果不好。也許,父母能做的就是相信孩子,給他們更多的交流機會,關注她的好一面,忽視她的弱一面。時刻提醒孩子‘你應該是這樣,你應該是這樣’,等于暗示孩子‘你不能這樣做,那樣不好’,這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孩子往往會變成他們說的,我仍然想培養更多的耐心,耐心!欲速則不達!
圖圖的母親真的是一個聰明的母親。她意識到她必須注意自己的好的一面,忽略自己的弱點。如果這樣一個好的一面得到加強,好的一面的面積就會越來越大,覆蓋弱的一面。相反,如果你總是提醒你的孩子不要這樣做,不要那樣做,弱(壞)的一面被加強,弱(壞)的一面會越來越大,覆蓋好的一面。父母應該有這樣的感覺,當孩子毆打、唾液等不良行為,如果父母驚訝,或笑,或憤怒,或說教,簡而言之,只要父母給予強烈的關注,孩子就會越來越強壯,即使父母停止,孩子也會繼續惡作劇。假如父母忽視了他的行為,就當沒看見的時候,孩子搞了兩次,干脆放棄了。
我們幼兒園有一個五歲多的女孩芳芳,她喜歡在業余時間吮吸手指,經常咬手指出血。她媽媽非常焦慮,想了很多辦法,講道理,打罵,涂苦藥水,戴手套等等,都改變不了這個習慣。有一天,她遇見了我,焦急地說: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喜歡吃手,手咬出血,這能怎么辦?我對母親說:孩子吃手是外表,本質是缺乏安全感,要完全糾正這種行為,就要讓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感。這些措施都是對孩子行為的反復強化,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強她的行為。芳芳媽媽說:那我怎樣才能擺脫她的壞習慣呢?我說:第一件事必須是建立一種安全感。這個命題很大。父母需要通過學習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給孩子真正的愛和自由,讓孩子與你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遇到孩子吃手時,不要指責,不要提醒她‘不吃手’,輕輕地拿開她的手。然后用她感興趣的活動來分散她的注意力。平時找點事給她做,不讓她閑著發呆,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有趣的活動上,會減少吃手的行為。不要在孩子面前談論她的習慣,以免加強她的行為。養成習慣容易,改變習慣難。改變習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不是三兩天。你應該有足夠的耐心等待。
不久,芳芳上了小學,我不知道這個習慣是否改變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她的母親仍然這樣做,這個習慣就不能改變。
我的小侄女小曉喜歡在做吮吸的時候扭頭發。這個習慣導致她形成了一個包裹的天空,也就是說,下面的牙齒包裹在上面的牙齒外面(通常是上牙包裹在下牙外面)。正畸后,醫生告訴我們要改掉吮吸的習慣,否則換牙時會形成地包天。小曉的習慣并不太嚴重,只是偶爾看起來很無聊。我媽很著急,擔心小曉的地包天會再次復發。每當小曉扭頭發,她就會大聲喝酒,停止扭頭發,有時還會打小曉的手。在奶奶的監督下,曉曉變得越來越緊張,扭頭發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從以前的偶爾發展到一直用手扭頭發!
重點提示:
說教是最無效的教育方式。成年人喋喋不休的說教讓孩子們感到厭惡,或者孩子們會公開反對,忽視父母的說教;或者表面上服從,但內心非??咕?。
如果我們想改變孩子的弱點或壞習慣,我們必須記住教育四個字,不要對孩子說教,說教太多的孩子不理解,即使理解也不能接受。不要提醒,因為每一個提醒都是強化的。我們應該忽視孩子的壞一面,善于發現孩子的好一面,給予極大的關注,這樣好的一面會慢慢擴大,覆蓋壞的一面,孩子的缺點和壞習慣會慢慢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