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的諾貝爾獎得主是猶太人!在美國百萬富翁中,1/3是猶太人!
全新學科——認知神經科學認為,大腦的發育不僅僅是基因圖譜的簡單發展,個體經驗和環境因素也參與了神經系統的調節和發展。
猶太人培養天才的秘密是什么?在于早期教育,在于兒童神經結構的優化和精細化!
1情商:青少年念經,奠定人文人格基礎
1、教育觀對比
(1) 為自己學:
個案1:曾經聽一個朋友說,他的小兒子一從幼兒園回家,就忙著做數學題;根據漢語拼音讀一篇中文短文。
為什么這個幼兒園班的孩子這么愛學習?他說:我不想去農村養雞。太臭了!這位朋友曾經帶著小兒子去農村,指著在農村工作的人說:如果你不努力學習,那就是結局!
(2)給予學習:
個案2: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是猶太人的后裔,他向慈善基金捐贈了580億美元的財產。
猶太教育觀:一個完整的人應該關心和體貼他人,知道如何給予他人。給予是人們應有的生活方式。學習知識不是為了你自己,而是為了給予。
猶太教育法:背誦經典!當孩子們第一次會說話時,他們會教他背誦圣經。這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教育方法。通過向兒童灌輸代表民族最高智慧的經典,為兒童的終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文基礎。
《圣經》馬太福音,蓋茨7歲時已經熟背了3萬多字,字數相當于六本《老子》字數的總和。
2、機理
反復唱歌,即使不刻意理解,唱歌的內容也會烙印在潛意識里,潛意識的妙用是直接、默默、自然地影響人類的思維和行為,而不需要意志的操作。蓋茨說,背經在他以后的生活中深受啟發。
中國古人也重視兒童讀經,選擇古圣賢的智慧精華,如《大學》、《中庸》、《論語》、《孝經》、《三字經》、千字文等,并認為,假以時間,讀經的人,多少會受到經典的潛移默化,陶冶性情。
現在學前教育讀的是小貓叫,小狗叫,開學了,老師好,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有多少文化基礎?范跑跑、學生殺人、躲避母親的醫生等,暴露出缺乏人性,當與缺乏人文教育有關時!
3、給孩子們輪流唱歌
猶太父母要么每天和寶寶說話,要么給寶寶播放音樂欣賞,要么輪流給寶寶唱歌。
他們還經常在嬰兒或床邊掛很多圖片,這樣嬰兒就可以經常觀看和更換它們,以刺激他們的認知能力。
最近的腦科學研究證明,藝術不僅具有右腦發育的功能,而且可以促進邊緣系統(情感大腦的別稱)的調節,提高人們的情商。
此外,實驗研究證實,音樂可以增強兒童的認知系統、感知運動系統和壓力反應系統,提高兒童的記憶力和情緒智力。
2 智商:記憶學習,后天開發大腦潛能
1、 比較學習方法
大腦分為左右腦,左腦追求記憶和理解,右腦稱為圖像大腦。
(1)重左腦學習:
案例1中的大班小朋友,做數學題,看拼音識字等,都是用左腦學習的。
世界上常見的教育方法是:先記簡單,再記難,先理解,再記, 這種模式是分析性的,成人的,強加給孩子成人的思維方式。因為0-6歲是大腦快速發育的時期,學齡一般是7歲。
中國一些重視早期教育的家長生動地將小學教育模式拉到幼兒期,就像讓孩子承擔成人的負擔一樣,這可能對大腦發育有害。
(2)重右腦學習:
猶太人認為教育開始得越早越好,孩子們通常從一歲半開始背誦,也就是說,他們開始有意識地接受記憶訓練。
背誦不是強記硬背,而是像唱歌一樣背誦朗朗上口的經典文章。由于經典,它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知識結晶,兒童在背誦過程中潛意識地儲存了豐富的智慧。
三四歲時,我開始在私立學校學習,繼續記憶學習,也就是說,在閱讀的過程中,讓文本像圖片一樣,自然地刻在我的腦海里,輕松地識別文本和單詞。
背誦大量的方法是培養天才的真正方法。當巴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熟悉了200多篇散文的選集,如古代漢語。他說,當時他只能說他似乎理解,但他把文章儲蓄在腦海里,慢慢地意識到它們的好處,慢慢地觸摸文章的基調,理解所謂的文章是什么。
過去,日本人的做法也是素讀——不理解意思,只按字面朗讀漢籍《論語》、孟子等。戰前有10名日本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他們都做過素讀練習。
2、機理
0-5歲是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兒童需要接受大量的信息,使分散的神經細胞形成神經網絡。因此,對于這個階段的兒童來說,閱讀和識字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生理需求,兒童巨大的記憶潛力也是大腦快速發育的特征。
猶太兒童的意思是閱讀,類似于閱讀和唱歌。眼睛看文本,是通過視覺效果刺激右腦;唱歌的旋律,也啟動了右腦。右腦的認知方法是接受類似的信息,即將信息作為圖片的整體識別和記憶。這種不理解的記憶方法是右腦教育方法。
右腦記憶力驚人,所以背誦記憶是孩子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研究表明,3歲是整體識別和自然記憶能力最強的時期,此時的孩子善于記住復雜的東西,善于死記硬背而不被理解。
3歲以后,形象記憶的效率逐漸降低,錯過這段時間就會錯過人生的最佳記憶期。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也是寫意的。每個字都像一幅畫,最適合孩子背誦和學習。如果錯過了大腦發育的最佳時期,學習同樣的內容需要6到7倍的時間。
3、打開智慧來自問題
案例:一位留學生介紹:房東莉婭看到小兒子拉米爾從幼兒園回家,馬上問:你今天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你們都問了什么?拉米爾復述了他一天中提到的問題:為什么樹葉是紅色和綠色的?為什么有些螞蟻有翅膀?為什么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數了數,這個小家伙一天問二三十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利婭告訴我,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因為智慧,恰恰來自問題!
猶太人的孩子應該在4歲時開始完全思考。當時,成年人會告訴孩子們,世界上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不要堅持一個想法,因為還有很多其他的思維方式。
3 財商:賺錢不僅僅是成年人的事
1、 金錢觀對比
(1)再窮也不能窮孩子。
案例:杭州賽車案肇事者胡斌的父母早年做生意,不能照顧孩子。當他們有錢的時候,他們想用錢來彌補他們對孩子的內疚。他們想滿足一切。這種做法在中國富裕家庭中很常見。
中國父母的觀點是,無論孩子多么貧窮,他們都不能貧窮。上海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兒童都有零花錢,超過90%的兒童存在隨機消費、高消費和財務管理能力差的問題。
(2) 不管孩子有多富有,都不能富有
案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經說過,不管他有多富有,他都不能有孩子。他寧愿把錢捐給社會,也不愿給更多的孩子。
2、財商要從小培養
猶太人是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的?
(1) 理念1:培養孩子延遲享受的觀念。
所謂延遲享受,就是延遲滿足自己的欲望,追求自己未來更大的回報。
猶太人經常對孩子們說:如果你喜歡玩,你需要賺取你的空閑時間,這需要良好的教育和學業成績。然后你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賺很多錢。賺錢后,你可以玩更長的時間和更昂貴的玩具。如果你有錯誤的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你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終的結果是,你有一些便宜的玩具很容易壞,然后你必須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幸福。
(2) 理念2:從小學會賺錢
個案:一個單身母親去以色列,一開始堅持不管孩子有多辛苦,送孩子上學后,自己賣春卷。放學后,孩子們聚集在春卷攤上,母親停止營業,在小爐子上給他們做餛飩下面條。有一天,鄰居來罵老板:你已經是個大孩子了。你應該學會幫助你的母親,而不是看著你的母親在這里忙碌。你就像浪費一樣。鄰居們也轉過頭責罵母親:不要把落后的中國教育帶到以色列,不要認為你有孩子,你是一個合格的母親!
母親當時很生氣,但由于同學的影響,孩子們很快從一個只粘著母親撒嬌的孩子變成了一個聰明的小猶太商人。大兒子在同學中開了中國美食文化課,然后在同學中批發了春卷。一年后,老板賺了2000多謝克爾(相當于4000多元人民幣)。;第二個孩子在報紙上開設了自己的專欄,介紹了上海的風土人情,每月掙80謝克爾;第三個孩子是個女孩。他學會了煮茶和做零食。兩兄弟都很喜歡。然而,這些零食并不是免費的,兩個兄弟需要支付零食費。
猶太人從不認為賺錢是一項需要達到一定年齡才能進行的活動。他們總覺得賺錢是從娃娃開始的, 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第一階段:猶太人會給剛滿一歲的孩子送股票;當孩子還在學習語言時,父母會教他們識別硬幣和紙幣,讓他們意識到錢可以買到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
第二階段:猶太父母在對金錢有了初步的概念和興趣后,接下來的理財教育就是加深金錢可以換物的理財理念。在猶太家庭中,孩子們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比如幫助家庭洗碗,幫助鄰居建草坪),才能得到他們需要的一切;青春期后,他們會告訴孩子如何通過誠實和智慧賺錢,訓練他們看到廣告錯覺的能力,學習實施費用計劃,甚至練習如何充分利用手中的每一分錢,賺更多的錢。
以猶太家庭為例:父親給孩子分發了可憐的零花錢。他的規則是:7歲或8歲的孩子每周得到30美分,11-12歲,12歲以上,每周得到3美元。使用零花錢時,必須經父母批準,并誠實記錄日常賬戶費用。如果財務管理方法合適,能讓父親滿意,下周的零花錢將增加10美元。
猶太父親除了給極其有限的零用錢外,還要求孩子提前做好預算,記住每筆費用的用途,下次收到錢時交給他檢查。
這就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家庭教育法。
由于兒童從小就接受了系統的金融和商業教育,他們可以在成年后迅速找到社會和個人之間的平衡,適應商品社會的要求,逐步實現個人事業和生活的理想,并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