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是中國古典詩歌中一種非常精煉短小、格律嚴謹的詩體,屬于近體詩(或稱格律詩)的一種。
它的主要特征如下:
句數固定:
- 一首絕句只有四句。這是它最核心的特征,區別于律詩(八句)和排律(多于八句)。
字數固定:
- 根據每句的字數,分為兩種主要形式:
- 五言絕句:?每句五個字,簡稱五絕(如: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七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簡稱七絕(如: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五言在前,七言在后發展起來。
講究格律:
- 絕句必須遵守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平仄是漢語聲調的分類(古四聲:平、上、去、入;平為平聲,上去入為仄聲),詩句中字的平仄需要按一定規律交替排列,以達到音韻和諧、抑揚頓挫的效果。
- 押韻嚴格:
- 必須押韻,且通常押平聲韻。
- 押韻的位置: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最后一個字必須押韻。第一句的最后一個字可以押韻(非常常見),也可以不押韻。第三句的最后一個字則必須不押韻(用仄聲字)。
- 韻腳字必須出自同一個韻部(古人編有韻書,如《平水韻》)。
- 對仗:相比于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絕句的對仗要求寬松得多。它可以通篇不對仗(最常見),也可以前兩句對仗、后兩句對仗,或者后兩句對仗,甚至四句兩兩對仗(較少見)。是否使用對仗是詩人的自由選擇,不是格律上的強制要求。(例如:杜甫《絕句》四首其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后兩句對仗)
分類(按是否完全遵守近體格律):
- 律絕:?完全遵守上述近體格律(平仄、押韻)的絕句。這是最常見的絕句形式,通常我們所說的“絕句”就是指律絕。
- 古絕:?興起于律絕之前,或者有意不遵守近體格律(如押仄聲韻、平仄相對自由)的四句詩。它們更接近古體詩的風格。
藝術特色:
- 由于篇幅極其短小(僅四句),絕句要求語言高度凝練、含蓄。
- 擅長截取生活片段、瞬間場景或剎那感受,以小見大。
- 追求意境深遠、回味悠長,常有畫龍點睛之筆。許多千古名句都出自絕句(如“更上一層樓”、“低頭思故鄉”、“春風吹又生”等)。
- 七言絕句尤其以流暢明快、婉轉動人見長,是唐代最流行、成就最高的詩體之一。
總結來說:
- 絕句 = 四句 + 固定字數(五言或七言)+ 嚴謹格律(平仄、押韻)
- 它是中國詩歌寶庫中篇幅最短、最精煉、最講求格律技巧的詩體之一。
- 因其短小精悍、易誦易記、意境深遠而流傳極廣,深受喜愛,是古典詩歌的代表性體裁。
當你看到一首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或七字、讀起來抑揚頓挫、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韻的詩,它很可能就是一首絕句。李白、王昌齡、王維、杜牧、李商隱等都是寫作絕句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