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義”這句話是對儒家兩位代表人物核心思想的精煉概括:
孔曰成仁:
- 孔:?指孔子。
- 成仁:?指“成就仁德”。
- 含義:?出自《論語·衛靈公》。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有志向、有仁德的人,不會為了茍全性命而損害仁德,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成全仁德。
- 核心思想:?孔子認為“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和人生的終極追求。“仁”的內涵極其豐富,包括愛人、孝悌、忠恕、克己復禮等等。當生命與“仁”發生沖突時,真正的君子應將“仁”置于生命之上,不惜犧牲生命來維護和實踐“仁”。這體現了“仁”的絕對價值和優先性。
孟曰取義:
- 孟:?指孟子。
- 取義:?指“選擇義、獲取義”。
- 含義:?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意思是: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兩者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選擇道義。
- 核心思想:?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特別突出了“義”的地位。他強調“義”是人在面對選擇時必須遵循的根本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當生命的需求(生)與道德原則(義)發生不可調和的沖突時,君子應當毫不猶豫地選擇“義”,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孟子認為“義”源于人固有的羞惡之心,是“仁”在具體行為上的體現和落實。
總結與聯系:
- 核心價值:?這句話高度凝練地表達了儒家道德中最為崇高的價值觀——在生死關頭,道德價值(仁、義)高于個體的生命價值。
- 側重點:
- 孔子強調“仁”是內在的、包容性的道德本體和最高理想(價值本體)。
- 孟子強調“義”是外在的、具體的道德判斷和行為準則(行為標準)。
- 關系:?“仁”與“義”緊密相連。孔子的“仁”是孟子“義”的內在基礎和源泉;孟子的“義”是孔子“仁”在具體情境下的外在表現和實踐要求。所謂“仁者必有勇”(為義而勇)、“居仁由義”(存心于仁,行事循義)。
- 影響:?“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成為后世志士仁人面對生死考驗時堅守氣節、為國捐軀的精神支柱和道德箴言,塑造了中華民族剛健有為、崇尚氣節的民族精神。
簡單來說:
- “孔曰成仁”?—— 孔子教導我們,為了成就最高的仁德,必要時可以犧牲生命。
- “孟曰取義”?—— 孟子教導我們,在面對生死與道義的抉擇時,應當勇于為道義而獻身。
這句話最經典、最著名的應用,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就義前寫在衣帶上的絕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他用生命實踐了儒家這一崇高的道德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