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分泌量的多少受多種因素影響,以下是主要的相關因素:
1. 激素水平
- 催乳素:由垂體分泌,直接促進乳汁生成。產后初期水平較高,頻繁哺乳可維持其分泌。
- 催產素:促進乳汁排出(噴乳反射),受情緒影響較大,壓力或焦慮可能抑制其釋放。
2. 哺乳頻率與方式
- 吸吮刺激:寶寶吸吮乳頭的頻率越高,對乳腺的刺激越強,乳汁分泌越多。建議按需喂養(每天8-12次)。
- 有效排空:每次哺乳后若乳房未排空,身體會認為需求減少,從而減少產奶。可使用吸奶器輔助排空。
- 夜間哺乳:夜間催乳素分泌更旺盛,夜間哺乳有助于維持奶量。
3. 母親的營養與健康
- 均衡飲食:需攝入足夠熱量(每日約500大卡額外)、蛋白質、鈣及維生素(如維生素D、B12)。優質食物包括瘦肉、魚類、豆類、全谷物、蔬菜等。
- 水分補充:每天飲水2-3升,但避免過量(可能反效果)。
- 健康狀況: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疾病可能影響泌乳。乳腺炎、乳腺堵塞也會暫時減少奶量。
- 藥物影響:某些感冒藥、避孕藥(含雌激素)、部分抗抑郁藥可能抑制泌乳,需咨詢醫生。
4. 心理與情緒
- 壓力與焦慮:壓力激素(如皮質醇)升高會抑制催產素,導致“奶陣”減少。家人支持、放松技巧(深呼吸、冥想)很重要。
- 自信心:對哺乳能力的信心影響持久性。缺乏支持或過度擔憂可能導致提前斷奶。
5. 嬰兒因素
- 含乳姿勢:錯誤的銜乳姿勢(如只含乳頭)會導致吸吮效率低,刺激不足。正確姿勢應包含大部分乳暈。
- 健康狀態:早產兒、舌系帶過短等可能使吸吮力弱,需調整喂養方式或尋求醫生幫助。
6. 其他因素
- 遺傳與乳腺組織:極少數女性因乳腺發育不全(原發性泌乳不足)導致奶量少,需醫學評估。
- 生活方式:吸煙、飲酒或過度咖啡因可能減少奶量。
- 產后干預:剖宮產、產后大出血或胎盤殘留可能延遲泌乳啟動。
如何增加乳汁分泌?
- 頻繁哺乳/吸乳:每2-3小時一次,包括夜間。
- 雙乳交替喂養:單次哺乳可換邊2-3次,刺激更多泌乳。
- 哺乳后吸乳:用吸奶器額外刺激10分鐘,提升產量。
- 尋求支持:咨詢哺乳顧問,處理銜乳問題或乳腺堵塞。
- 食療輔助:燕麥、黑芝麻、茴香等食物可能有一定幫助(證據有限,但無害可嘗試)。
如有持續奶量不足或嬰兒體重增長不佳,建議及時就醫排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