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原因及解決方法】
哺乳頻率不夠
- 問題:母乳分泌遵循“供需原則”,吸吮刺激不足會導致產奶量無法提升。
- 建議:每2-3小時親喂或吸奶一次,尤其夜間是泌乳素分泌高峰,不要跳過夜奶。
無效吸吮
- 問題:寶寶銜乳姿勢不正確(如只含乳頭而非乳暈),導致吸吮效率低,無法有效刺激乳汁分泌。
- 建議:調整銜乳姿勢,確保寶寶張大嘴包裹住大部分乳暈。可咨詢哺乳指導觀察哺乳過程。
媽媽身體狀態不佳
- 問題:疲勞、壓力大、睡眠不足或情緒焦慮會抑制泌乳素分泌。
- 建議:盡量保證每天7小時分段睡眠,尋求家人幫助分擔育兒壓力,通過冥想、音樂放松心情。
水分和營養不足
- 問題:母乳中約90%是水分,熱量攝入不足或飲水不夠會影響奶量。
- 建議:每天喝2-3L溫水(哺乳前中后小口喝),均衡飲食(蛋白質、優質脂肪、燕麥、黑芝麻等),避免節食。
健康問題干擾
- 問題:甲狀腺功能異常、貧血、乳腺管堵塞、多囊卵巢綜合征等疾病可能抑制泌乳。
- 建議:排查健康問題,及時就醫調理;哺乳前熱敷乳房,輕柔按摩疏通乳腺。
過度依賴奶瓶
- 問題:頻繁用奶瓶補配方奶可能減少寶寶對乳房的吸吮需求,導致泌乳信號減弱。
- 建議:減少配方奶添加,改用“補授法”(先親喂,再用吸奶器排空刺激泌乳)。
個體差異
- 問題:部分媽媽因激素水平、乳腺組織發育差異等,追奶速度較慢。
- 建議:耐心堅持2-4周觀察效果,結合吸奶器在哺乳后額外排空乳房(增加刺激)。
【關鍵技巧】
- “Power Pumping”法:每天選1小時密集吸奶(吸20分鐘→休息10分鐘→吸10分鐘→休息10分鐘→吸10分鐘),模擬寶寶頻繁吸吮的“猛長期”,刺激泌乳。
- 皮膚接觸:每天和寶寶做1-2小時“袋鼠式護理”(裸露胸膛貼寶寶皮膚),促進催產素分泌。
- 避免回奶食物:如韭菜、山楂、薄荷等可能減少奶量的食物需謹慎。
【何時需要求助?】
如果調整2周后奶量仍無改善,建議:
- 咨詢國際認證哺乳顧問(IBCLC)評估哺乳技巧和寶寶攝入情況;
- 檢查泌乳素水平、甲狀腺功能等;
- 確認寶寶是否有舌系帶過短等問題影響吸吮。
追奶需要耐心和科學方法,每個人的身體反應時間不同,不必過度焦慮。即使最終混合喂養或配方奶喂養,寶寶也能健康成長,媽媽的身心健康同樣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