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并非“失去正常人的能力”,而是“本應該培養出的能力卻沒有培養出來”。解決方法很簡單,缺什么補什么就行。
我在不同的青少年和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下都試圖指出我們當前初高中學生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在學生本應開始通過復雜社會化發展心理功能時,卻被剝奪了接受社會化經驗的渠道。由于越來越多的中學傾向于對學生進行封閉式管理和教育,導致學生急需的很多心理發展必須的“營養”都不能及時提供。最終到學生進入大學后,很多心理功能甚至還停留在初中甚至小學高年級階段,導致在大學階段出現嚴重的適應不良,引發一系列棘手的心理問題。
舉個很多人都特別容易忽略的例子。我們國家的義務教育只到初中為止,意味著高中及以上的學歷教育只是“可選項”。但是,作為一個十五六歲、有一定程度民事能力的主體,居然很少就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選擇。當我詢問“你為什么要上高中上大學”,目前為止我所做過心理咨詢的所有大學生,注意是所有,都明確的回答“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好像上高中上大學是必須的一樣”。當我們的學校和父母忽略了培養孩子“自主通過思考和評判形成提升學歷的意愿”,而簡單粗暴的將提升學歷這種非必須選項歸類到道德領域中,“好孩子就應該想著上大學”,那么孩子就缺乏了在人生重大問題上自己做主的機會。所以,很多本應在十三四歲結束的叛逆期,對有的人可能會延長到25歲以后,就是這么長的時間自己始終缺乏獨立自主做決定的機會,而讓身體孜孜不倦的渴求這種能力的鍛煉所致。
一個人的腿被綁了很久,突然有一天被松開時,他一定會撒了歡的亂跑,無論這個亂跑會不會帶來危險。
回到題主面臨的困境:異性交往。顯然,這并不是因為題主對人際交往麻木,而是因為缺乏與異性交往的經驗。進入青春期開始性發育后,男女會形成和小學階段完全不同的性別意識,此時小學階段的異性交往經驗就在初中階段派不上用場,需要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摸索鍛煉出符合新環境的社交能力。然而,假如題主在初高中把用來學習異性交往的時間全部投入在刷題上,那么就會導致“把腿綁起來”,完全沒有練習過這方面的能力。如果企圖在大學讓自己短時間內快速掌握,那完全是天方夜譚。
試問:別人在初高中通過不知道得罪多少女生、多少次失戀等挫折經驗才形成的異性交往能力,你指望自己不經歷幾次失敗就能達到和別人一樣的水平,那怎么可能呢?
如果我沒猜錯,題主除了異性交往這方面問題,還包括“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比較茫然”、“很容易對生活中的事件提不起興趣”、“在沒有經過客觀評估前會天然覺得考研是更高級的選擇”等現象。我希望我是猜錯的,但假如我沒猜錯,那么對于題主以及有類似情況的同學,我需要奉勸一句:
千萬不要試圖頭疼醫頭腳疼醫腳,你們面對的問題是總體的心理功能發展遲滯,所以你們需要做的就是去“補課”,把那些初高中階段沒有完成的社會化經驗都補回來。
和異性交往也罷、獨立去辦一回銀行業務也罷、沒有任何人陪同的前提下去旅游一次也罷、嘗試打工也罷、嘗試和商販討價還價也罷,那些缺失的青春期心理發展必須的社會經驗,尤其是受挫的社會經驗,現在不補,未來遲早要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