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從學校的層面來說,是金博銀本銅碩。
也就是說,博士的價值最高,其次是本科生,然后是碩士生。碩士生是最不受學校待見的一批人。碩士生往上比,比學術成果,比對學校的貢獻比不上博士生;碩士生往下比,比年紀活力和精力,比不上本科生。本科生是一個學校的面子,很多看起來很厲害的本科生,比如社團經歷,出國,發表過SCI文章,成績多高,去那些重點單位或者知名企業實習過,是學校宣傳的重點,但這些更多的是面子,本科生的這些經歷,只是給自己貼更好看的一些裝飾,學校是供給方。博士生是一個學校的里子,學校排名的好壞,學科水平的高低,學術成果的多寡,基本上都是這群博士生干出來的。學校的老師負責資源的調配和收支,真正干活的是博士。除了那些自己干自己發文章的老師。
一所學校能夠發表高水平論文足夠多,引用量足夠高,可以直接反映到大學排名的這些指標上。博士生等于是學校的半個雇員,學校(導師)是要發工資的。你見過學校給本科生發工資嗎?一般是不可能的事情。
衡量一所大學的實力,本質上就是在指這個學校的學科水平。而本科生在這方面更多的是作為接收者的角色存在,而非直接貢獻者。本科生真的就做學問來說,這里主要的是指科研產出,大概率是不如碩士博士的。本科生發表一篇sci,我們可能真的會覺得非常好,很不錯。但如果博士生發表一篇sci,也許只是暫時免了在組會上挨罵而已,因為這是他的本職工作。對于本科生來說是錦上添花的事情,但對于博士生來說是他的飯碗。很多人在從本科到研究生過渡時,尤其是到了讀博的時候,角色方面沒來得及轉換,以一個本科生的想法,作為一個資源的接收者,等著導師或者師兄給課題給想法,還幫忙干活,那是不太可能的,就容易發展受挫。
我們在討論一個群體的時候,必須要用一種統計的概念,不能單獨的把個別非常優秀的本科生拿出來跟研究生對比,這樣的話會喪失掉統計本身的意義。本科生有一個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年輕,年輕就可以依附于資源的供給方。不管怎么樣,在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當中,年紀小就是有優待的。如果在低年級的時候就做出了一些東西,往往會被認為是有潛力的。所以我們在看本科生的時候,看重的本身是他的發展潛力,而不是他的真正貢獻。
但是到了研究生階段就不一樣,那是真的要看產出的,要看真正的生產力的。而國內絕大多數學校的碩士生,學校方面也并沒有對其要求有很高的生產力。碩士生沒畢業的非常少見,也少見延期的。根據相關的統計結果,一般10個碩士生當中,只有1個延期的,而對于10個博士生,一般都有6到7個延期。所以很多人在讀碩士的時候是非常愜意的,只有讀過碩士然后再讀過博的人才知道,讀碩士有多爽。碩士生是爽了,但對于學校來說,就很不爽。因此學校會考慮至少在學費方面,碩士生得給予學校一定的貢獻,很多專業的碩士學費越來越貴。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北京上海這些超一線城市的名校讀(學費不貴的)碩士是多么爽的一件事情。一般研一是上課的時間,基本上延續了本科階段,可以認為是個大號的本科,只要過60分及格就行。然后研二的時候就要開始學著做課題了,學了一年之后大概有了一點點上道兒的感覺了,這個階段就有點像博士的預科。研三就要趕緊忙著找工作,寫畢業論文(不太成熟的研究結果,但碩士畢業對創新性是沒有太高要求的,所以稍微做點東西畢業是夠用了)。
碩士作為一個中間的學歷到底作為怎樣的存在,我相信很多學校都要重新思考的。我們可以預測未來一些趨勢:
對于一些基礎學科研究生來說,碩士將會進一步弱化,本科直博和碩博連讀的比例會越來越大。
對于一些人文社科專業來說,碩士的學費將會變高,成為學校經費的比較重要的來源。
這就導致本科生要么提前進入到卷科研的道路上來,要么直接干脆本科直接畢業工作,也不再進一步深造,然后在工作的時候讀一個在職的碩士,學歷上相對會更好看一點。家庭條件充裕的,能夠交得起學費的,可以在本科畢業之后就可能再多讀個碩士,然后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