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外展,學會用手腕。
以前很長一段時間是沒有用手腕的意識的,小臂跟手就像根棍子固定死了,拉球自認為很用力了,實際起下旋下網概率極大,一起一個不吱聲。半出臺也是拉不了一點兒,拉起來也下網,拉球爆沖速度是有一點,但是沒旋轉沒力量。
用手腕之后起下旋明顯輕松一截,讓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手臂被身體轉動帶著甩出去是什么感覺(這應該就是鞭打吧?),也終于有了些所謂“吃住球”的感覺,半出臺上臺率也高了不少(以前半出臺根本使不上勁兒,很多時候球都碰不到,怕手磕到球桌),拉球旋轉也加強了不少。
當然我是野路子純業余愛好者,球技大漲也只是相較于之前的自己而已,但還是跟大家交流下,歡迎一起討論提升球技!
所謂拉球時手腕“展開”、“外展”,并不是從吊手腕再到翹手腕的行為。以正手拉球為例,手腕展開是指向下的同時向后展開,其實我覺得稱其為手腕外撇更合適。你們可以去看一下馬龍之類國手拉球的視頻,最好是側面慢動作,很容易就能觀察到他們拉球時向后引拍手腕都是向后下方撇的。這種撇也可以這樣來形容,對手發了一個逆旋轉短球到你的中間位,這個位置如果要用正手去接,手腕就要向后撇,不然大概率球會向左邊飛出臺。這里的撇和拉球時手腕外展的撇就有異曲同工之妙(也不是完全相同)。
手腕展開這一點在全世爆的教學中也得到過印證(房胤池多次強調過),如果想了解的可以去搜相關視頻看看。
手腕外展只是表象,其本質原因是手腕相對放松造成的慣性滯后,并不是說我們外展不了就要手腕繃住使大力向后撇,這是不對的。許多乒乓球教學中涉及的說法確實很玄學,什么拉球要放松,手腕要放松,讓人聽了就納悶兒,我要使大力氣把球拉出去肌肉不就要繃住嗎?你看小胖質量那么高,拉球看起來也沒有很放松的感覺啊?(小胖看起來就用了很大的力氣)沒錯,但如果這種放松真是我們理解那種完全不發力的放松,運動員打球還用得著滿頭大汗嗎?所以所謂的放松實際上是“放松的發力”,是相對的放松,并非絕對的放松。
舉個例子,首先我們規定放松程度從0到10,數字越大也就越放松,放松程度越小也就越緊繃,0代表完全緊繃,10則是完全放松。拉球時我的腹部放松程度為0(即完全緊繃),帶動大臂的胸肌放松程度為1,大臂的放松程度為2,最終力量傳遞到手腕,而手腕的放松程度為3。此時就可以將其稱之為拉球時手腕放松,這里的放松是指我明明可以讓手腕放松程度為0,但現在是3,是不是相對放松了?而不是許多人理解的,拉球放松就用10分的放松程度去拉球,完全放松就是不用力氣呀,不用力氣咋拉球?明顯不合理。
還有一個關鍵點,抓拍!拉球在引拍至身后時,手腕并沒有外展(之前已經提到過外展是由于向前揮拍時手腕相對放松,手腕的慣性使其滯后),是開始向前揮拍時手腕才慢慢開始外展,向后撇,但揮拍結束后手腕是正常放松的狀態,沒有外展,那么從開始揮拍時的手腕外展,到揮拍結束手腕無外展,這個變化是何時發生的?這就需要我們在揮拍觸球前手腕用力,抓拍。抓拍這個動作會快速將我們的手腕從外展狀態變成非外展狀態,而與此同時我們需要完成擊球,而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吃球。那么為什么就一個抓拍動作就可以讓吃球更深,時間更長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理解為什么拉球到抓拍這一過程又被稱為鞭打發力。鞭子都打過吧?我們將大臂想象為拿鞭子的手,手腕看為鞭子的尾端,在開始甩鞭子時鞭子的尾端在慣性的作用下同樣是滯后的,但隨后同樣是因為慣性,尾端會有一個瞬間的加速被甩出去,其速度和力量遠遠超過了鞭子的頭部(足以產生聲爆,即鞭子發出的響聲),這個過程與我剛剛提到的拉球過程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手腕滯后,然后被帶動甩出去。類比甩鞭子,也就是說在擊球的瞬間抓拍會讓我們有一個手腕的速度爆發,球拍與球的相對速度更快,海綿凹陷加深,球受到的彈力瞬間大幅增加,回球速度更快,旋轉更強烈……剩下的不用我多說了吧……
不過要徹底掌握這些技術紙上談兵肯定不行,還需要持之以恒的練習來形成肌肉記憶,我自己也還在練習的路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