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答案:國外是有末位淘汰制的。國內的末位淘汰制合不合理分析如下。
末位淘汰制最早興起于美國通用電氣,也就是GE公司。根據GE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提出的 “活力曲線”理論,對員工的工作表現進行評價、分類或排序,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淘汰排名靠后的員工。
從結果來看,GE公司推行末位淘汰制度是成功的,而且為GE公司日后成為全美最高市值的企業奠定了基礎。然而,微軟卻因追隨GE公司引入末位淘汰制,而換來了“失落的十年”,終于在2013 年被迫宣布放棄末位淘汰制。到現在,國外的公司再很少有采用此制度的了。
在我國,末位淘汰制可謂是十足的“拿來主義”。它遠渡重洋而來,還沒來得及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就開始備受青睞,并被各大華為、阿里、海爾等?公司奉為座上賓,紛紛當做先進的管理模式予以引進。
雖然末位淘汰制在國外已經基本被摒棄,但考慮到我國的勞動力結構以及較大的人口紅利,末位淘汰制在我國的很多企業李依然發光發熱,在企業管理上確實也能起到一定促進作用。但現在末位淘汰制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強烈詬病,甚至是反感,無非就是末位淘汰制被很多人玩壞了,變味了,原因基本是以下幾點:
1、考核制度不透明、不公平。末位淘汰制給了很多領導一把“尚方寶劍”,但是很多時候員工的考核結果就是領導一句話的事,根本就沒有公開公正透明的考核制度,就算有也是形同虛設,領導可以對下屬隨意打分,最終被末位淘汰的不一定是能力最差的。
2、淘汰后不按勞動法給賠償。很多公司不想要一名員工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按照法律給員工N+1或者2N的賠償,而是想通過降薪、調崗等手段逼員工自己離職,以減少企業的辭退成本,有些公司甚至堂而皇之的違法,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3、加劇企業內部內卷現象。因為有末位淘汰制的存在,就會造成一定的形式主義,比如說一句話能解決的問題,非要寫一份方案;一頁Word能接說明的方案,非要寫一份PPT;在PPT里文字能說明的內容,非要改成圖畫。造成企業運營效率大大下降,內卷之風大大提升。
因此,企業在引進和具體適用末位淘汰制的時候,千萬要慎重,不要本末倒置。正如GE公司前CEO杰克·韋爾奇對“活力曲線”理論曾有過這樣的表述:“我們的末位淘汰制之所以能夠發生作用,是因為我們花了10年時間在GE公司建立起一種績效文化。在這種文化里,人們可以在任何層次上進行坦率溝通和反饋”。所以,要拿來就盡可能全拿來,千萬必要只拿一小部分,否則很容易水土不服。
最后,想討論一下,如果一個團隊中的10個人都能滿足崗位要求,那么這種情況下年底考核時還要求必須淘汰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