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種思路:
交通事故從兩方面思考,第一是客觀的“路”的因素,第二是主觀的“人”的因素。
一、“路”。公路足夠寬,那么說明這個因素不用考慮。路滑嗎?如果滑,就增加摩擦系數。有指示牌嗎?增加指示牌。有減速帶嗎?增加減速帶。這段路限制車流嗎?可以在路口效仿高速公路增加一個桿限制車流。天黑的情況下是不是危險系數增加了?可以考慮天黑后不準通過,在山谷入口開一家旅館。
二、“人”。多少年駕齡的人才可以走這段路?疲勞駕駛是否影響?如果有影響,那就在山谷前100公里出設立休息區,強制駕駛員注意。
第二種思路:
還在從去留的問題去思考去出發,已經在最底層了,我是面試官根本通過不了。因為是個人都會去挽留,這還是大眾思維。
先審題,項目經理,重大項目核心人離開,項目無法按預期完成(說明還能完成只是時間問題)。
先認清自己的位置,在公司眼里就一工具人,在甲方眼里就一公司代理人,在下屬眼里就一直屬領導,考慮是否值得追隨。
1,是我馬上展開部門會議像下屬說明情況,將核心員工的任務分割,誰能分擔,誰能頂替,誰能勝任,整個團隊需要備戰,同時向個人顯示出上升空間。
2.向公司高層反應情況,匯報開會結果,尋求公司提供的資源與幫助,從新整合解決方案,計算出項目所需要的逾期時間。
3.向甲方領導反應情況,說出目前為止的最壞結果。尋求甲方的理解與支持,項目不能按時完成甲方比你還急,都是一根繩上的螞蚱。
總結,項目經理說白了就是一雙眼,三方的銜接橋梁。遇事先用自己所掌控的資源處理到極限,及時向上反映,不猜想,不拖延,公司和甲方所能動用的資源是自己想不到的,做好一個工具人該做的,承上啟下,才是正解。。。